“紧绷状态” 与 “松弛感”,在孩子的成长之路上,这两种状态如同两个不同的方向标,引领着孩子走向不同的学习境界。
有人说,孩子就应该时刻保持紧张的学习状态,这样才能培养出自律。但当我们深入思考自律的真正内涵时,会发现没有松弛感的孩子很难真正学会自律。
在孩子的学习历程中,似乎只有那一小部分孩子能够在紧张与松弛之间找到平衡,成为自律的典范。而大多数孩子,常常陷入紧绷的学习状态中,却不知这反而阻碍了自律的养成。
从孩子开始面对学习压力时,你是否也曾见过这样一个情景:
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让孩子不停地学习,没有丝毫休息时间。孩子们在这种高压下,眼神中充满疲惫。可问题来了 —— 当大家都拼命让孩子处于紧绷状态,都将学习的弦拉到极限,孩子内心对松弛的渴望往往被忽视。
这是因为,单纯的紧绷并不能真正带来自律,最后看上去孩子好像很努力,但却可能因为过度疲劳而失去学习的动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方式的弊端就会逐渐显现,孩子可能会变得焦虑、抵触学习,甚至失去对未来的信心。
01 “紧绷状态” 成了孩子自律的阻碍。
生活中的一个典型场景便是,“妈妈,我想休息一会儿。” 母亲一听,立刻反对:“不行,你还有很多作业没做,不能休息。” 结果小朋友略带失望地答:“可是我好累。”
这时母亲可能还未意识到问题:“累什么累,现在不努力以后怎么办?”
这种情况其实在很多家庭中并不少见,家长的焦虑与孩子的成长需求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反差。你可能凭着自己对孩子未来的担忧,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希望孩子能够通过不断的学习变得自律,而在真正需要给予孩子松弛感的部分,一旦陷入紧绷状态,孩子的内心需求就会被无情压抑。
于是,家长的过度要求与孩子的成长渴望之间,形成了紧张而无奈的局面。
02 “紧绷状态” 与 “松弛感” 的暗中较量。
比如有一位 “严格家长”,总是要求孩子时刻学习,不能有丝毫松懈。
然而到了另一个家庭,一位明智的家长,会给孩子合理安排休息时间,让孩子在松弛中学习。一段时间后,这个家庭的孩子更加自律、自信。
一时间,大家议论纷纷,认为 “严格家长” 的教育方式可能出了问题。
然而深入了解才发现,那个在松弛感中成长的孩子,懂得合理安排时间,劳逸结合。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随着孩子对自我管理的需求增强,“松弛感” 这块宝贵的基石终于有了展现的舞台,尽管在表面上可能不如紧绷状态那么让人感觉 “努力”,但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它更能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
这种表面上的反差,其实正是 “紧绷状态” 与 “松弛感” 之间长期的暗中较量。
03 “松弛感” 可以让孩子真正学会自律。
在一次家长交流会上,有位家长困惑地问:“我们家孩子总是不自觉,怎么办?”
另一位家长耐心地解释:“也许是因为孩子没有松弛感,一直处于紧绷状态,反而失去了自律的动力。” 这就像你拉一根弹簧,如果你一直拉得很紧,弹簧最终会失去弹性。
或许,在短期内,紧绷状态可以让孩子看起来很努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松弛感” 这条正确的道路最终会引领孩子走向真正的自律。
面对这种情况,家长越让孩子处于紧绷状态,孩子越难以学会自律,这就是现实的写照。
单纯的紧绷虽有一时之效,但最终能让孩子学会自律的,仍然是那看似轻松、却又无比重要的 “松弛感”。
以上这些例子,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事实:
没有松弛感的孩子,永远学不会自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应该给予孩子适当的松弛感,让孩子在劳逸结合中学会自我管理。
那如何培养孩子的松弛感呢?
首先,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不要让孩子一直学习,给他们留出足够的休息和娱乐时间。
其次,鼓励孩子发展兴趣爱好。
让孩子在兴趣中放松自己,找到生活的乐趣。
最后,以身作则。
家长自己也要学会放松,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在孩子的成长这场漫长的旅程中,“紧绷状态” 就像一阵狂风,可能会让孩子迷失方向;而 “松弛感” 就像一缕微风,能让孩子在舒适中成长,学会自律。
这场旅程中,真正的成功,不在于孩子是否一直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而在于孩子是否能在松弛感中找到自律的力量,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自我管理能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