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瞬息万变的时代,为何许多孩子在面对新情况时往往手足无措?或许是家长们过度聚焦于孩子学习力的提升,而忽视了应变能力这一关键素养的培养,导致孩子在多变的环境中难以灵活应对。
家长们啊,常常扮演了 “应变忽视者” 的角色,却忽略了应变能力在孩子未来发展道路上的基石作用。
以孩子在突发或特殊情境中的表现为例,看似是孩子的应对失当,实则反映出家庭对应变教育的长期缺位:
谁让孩子在变化之境中举步维艰?不就是那些只重学习成绩、忽略应变能力塑造的家长吗?
所以说,亲子应变培育最核心的,往往是善塑,是一种精心雕琢与巧妙引导的智慧。
01 不要总是 “唯学习论”,应变情境得让孩子多经历
家长们普遍爱 “将孩子的学习成绩视为重中之重,把孩子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中”—— 这在家庭育儿规划里极为常见。
孩子整日埋头于书本和作业,家长为其安排满满的学习课程,从各类辅导班到海量的习题练习,却鲜少给孩子创造接触不同环境、应对突发状况的机会;当孩子面临生活中的小意外,如计划好的出游因天气突变而受阻,家长只是简单地取消行程,而不引导孩子思考如何调整计划,利用现有条件创造新的活动方案。
类似的情境中,家长的唯学习论如同狭窄的管道,孩子则在一旁 “视野受限”,对真实世界的变化缺乏感知与应对策略,一旦脱离熟悉的学习场景,便陷入迷茫与无助。
偏偏,家长的出发点可能是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期望孩子通过优异的学业成绩获取更好的未来”,殊不知,长期的唯学习论成了孩子应变能力成长的 “紧箍咒”,反而让孩子在面对学业以外的挑战时,表现得畏缩不前。
譬如孩子参加学校实践活动的例子:学校组织野外生存拓展训练,要求学生分组完成搭建帐篷、寻找水源、生火做饭等任务。一些孩子因平时只专注学习,缺乏动手能力和应对突发困难的经验,在活动中手忙脚乱,甚至因无法解决问题而产生焦虑情绪,影响了团队合作和自身的参与体验。
殊不知,这样的做法才是真正的 “应变能力杀手”。
若干年后,当孩子步入职场或社会,面对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工作任务的临时调整以及各种突发危机时,因缺乏应变能力而错失良机或陷入困境,回过头一看,自己才是 “应变发展阻碍者”。
于是有了这样的画面:
一位家长在孩子面临大学专业选择时,只考虑专业的热门程度和就业前景,全然不顾孩子自身的兴趣特长以及该专业未来可能面临的行业变革。孩子听从家长建议选择了一个看似热门的专业,然而入学后不久,行业形势发生变化,该专业就业竞争异常激烈,且需要学生具备多方面的应变能力,如快速学习新知识、适应不同工作场景等。孩子因缺乏这些能力,在求职过程中屡屡碰壁,对未来充满迷茫与焦虑。
家长困惑发问:“我都是为他好,怎么他就适应不了社会的变化呢?”
殊不知,成绩追求再多,也不如给予孩子一次应对变化的实践机会。
02 家长的片面追求,其实是孩子应变不足的根源
无数次的学习至上、应变忽视、实践剥夺,仿佛在给孩子的心灵注入 “应变匮乏基因”。
为何应变不足?很简单,因为他们渴望在成长中有机会锻炼自己应对各种情况的能力,渴望通过实际经历积累经验,获得在不同环境中自如应对的自信与智慧。
每一个 “学习好了,其他都不重要”,都是一个潜在的 “应变弱化诱因”。家长们总喜欢凭借自己对应试教育的执着,将孩子束缚在学习的单一轨道上,忽视孩子内心对多元成长和应变挑战的渴望。
殊不知,当我们用这种片面追求的方式对待孩子成长时,孩子唯一能发展出的便是 “应变能力的短板”。
譬如孩子在家庭聚会中的情况。
许多家长抱怨:“我家孩子在家庭聚会时,只知道自己玩手机,不懂得和亲戚朋友互动交流,遇到一些小状况,比如临时增加的表演环节,就吓得躲起来。” 但可曾想过,正是自己在平时的家庭生活中,没有鼓励孩子参与各种社交活动,没有引导孩子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如何灵活应对,如亲戚突然来访时如何热情招待、聚会游戏规则临时改变时如何快速适应等。
于是有了这样的情景:
家庭举办生日聚会,原本计划的室外烧烤因下雨改为室内游戏。孩子因习惯了既定的安排,对临时的变化非常不适应,不仅拒绝参与室内游戏,还因为不能进行烧烤而哭闹不止,让原本欢乐的聚会氛围变得尴尬而紧张。
结果呢,孩子在各种社交、学习、生活场景中都表现出明显的应变能力欠缺,如在学校组织的文艺演出中,因演员突发状况需要临时调整角色,孩子无法迅速适应而导致演出出现失误;在面对生活中的意外事件,如家中电器故障时,孩子完全不知道如何处理,只能等待家长解决,这对其独立生活和未来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限制。
家长心里觉得孩子应变能力差,而孩子心里想着:
“我从来没有机会学习如何应对这些变化,我怎么能做好呢?”
03 亲子应变赋能是双向互动,引导才能有成长
亲子应变赋能本是双向的交流与助力,但不少家长却当作单方面的 “应变灌输”。
不理解孩子在面对变化时的心理变化,忽视孩子从成功应变经历中获得成就感与成长动力的渴望,只一味以自己的片面认知去要求。孩子自然感到压抑,甚至产生对抗心理。
沟通,是亲子应变赋能的关键。与其盲目地追求学习成绩,不如静下心来,成为孩子的应变导师和心灵支持者。
比如,孩子在参加学校科技竞赛时,比赛规则在比赛过程中进行了部分调整。假如我们一味以 “按原计划进行” 为由,要求孩子不要理会规则变化,继续之前的方案,孩子往往会在比赛中处于劣势,并且对家长的固执产生不满,同时失去一次锻炼应变能力的宝贵机会。
倘若转而用平等的姿态与孩子探讨规则变化的影响、可能的应对策略,引导孩子重新评估项目方案,鼓励孩子大胆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法,并且在孩子做出调整后给予肯定和鼓励,效果会截然不同。
于是有了这样的场景:
家长听到比赛规则变化后,立刻对孩子说:“别管那些,就按你之前准备的做,肯定没问题!” 孩子满脸无奈与焦虑,在比赛中因不符合新规则而遭遇困境,对家长的指挥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可能放弃比赛。
第二次,家长换了种方式:“宝贝,比赛规则变了是个挑战,但也是个机会哦。我们来一起分析下怎么根据新规则调整我们的方案,我相信你有能力找到好办法。”
孩子欣然接受,积极思考应对策略,在调整过程中展现出了创新思维和应变能力,不仅在比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还对自己的应变能力有了新的认识和信心,亲子关系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加强。
所以事实上,亲子应变赋能的秘诀并不在于对学习成绩的强调,而是引导的智慧与实践机会的给予。
家长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 拓展但不局限:多元拓展,让孩子在应变培养中感受到被尊重,才能学会为自己的应变行为负责。
适当的拓展不是盲目地让孩子涉足所有领域,而是根据孩子的年龄、兴趣和能力,有针对性地创造不同的情境和机会,让孩子在其中锻炼应变能力。在孩子面对变化时,家长通过提供信息、分享经验等方式,帮助孩子拓宽思维视野,让孩子在应变过程中收获成长,这种 “历练” 的经历才是最好的成长。
- 平等交流而非一味命令:每一次的交流都是应变能力提升的契机。
当家长放下架子,与孩子交流应变问题而非强制要求,孩子会更愿意接受引导而不是抗拒。
- 自我反思,成为孩子的榜样:孩子对家长的模仿往往超乎想象。
倘若我们自身表现出灵活应变、善于应对挑战和积极调整心态,孩子自然会受到感染。
亲子应变赋能不只是对孩子应变能力的培养,更是对自身教育理念与素养的提升。
由此可见,亲子应变赋能之难,其实在于如何做 “善于引导而不片面的家长”。
面对孩子应变能力的培养问题,选择是继续唯学习论,还是尝试以智慧引导方式促进?
在孩子应变成长的旅程中,孩子不是一个被动的被改造对象,而是一个有情感、有潜力的 “应变能力塑造者”。
唯有在不断调整、理解和互动中,亲子在应变赋能方面才能达成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