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至23日,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第五期河南红色文化寻访研学营,120余名师生,赴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东方红农耕博物馆、洛阳博物馆、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等地开展“理论+实践”研学。此次活动以“行走的思政课”为载体,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青马行知”综合实践课堂,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调研与红色研学中深耕理论沃土,感悟真理力量,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实践为着力点,以脚步丈量历史厚度,以思考对话时代脉络。
追溯文明之源,解码最早中国
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青年学子驻足于绿松石龙形器前,触摸着华夏文明的传承基因。步入展厅,夏商时期的陶器、青铜器与数字复原场景交相辉映,实证着“最早中国”的文明密码。那些刻在龟甲上的原始文字、复原的宫殿夯土基址,让“何以中国”的追问在青年人心中激起回响——数千年前先民的智慧结晶,正以数字化展陈的方式,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数千年前先辈的文明火种,正以时代化赓续的样态,在新纪元点亮青春。
对话工业记忆,汲取奋斗力量
在中国一拖东方红农耕博物馆,师生代表与中国一拖举行大思政教育一体化和大思政课建设基地签约揭牌仪式,青年学子通过文字、模型见证“大国重器”的诞生历程,读懂“真金”不怕火炼的工匠精神。从“东方红一号”拖拉机的轰鸣到智能农机模型的陈列,钢铁齿轮间跳动着的是“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坚定信念,凝结的“艰苦奋斗、为国争光”精神,也正与新时代“新质生产力”的召唤同频共振——这里不仅是机械的展厅,更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征程的精神图鉴。
沉浸千年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在洛阳博物馆内,青年学子们沿着“河洛文明展”的时间轴线,丈量着“十三朝古都”的文明厚度,在“一眼看尽千年”的文物长廊中,体悟“行走的思政课”魅力,深刻理解“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论断,读懂“第二个结合”的文明底气,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追寻红色印记,赓续精神血脉
在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青年学子通过参观老井、发报机、《论持久战》批注本等文物及复原场景,聆听讲解,感受革命史,领悟“人民至上”的初心,让“自力更生、团结抗战”的精神谱系在心中扎根,激励其赓续精神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高校联学共建,同砺青春信仰
在洛阳师范学院,郑州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洛阳师范学院三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联学共建”活动。三校学生代表通过作品演绎、发言,生动诠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价值与青年信仰担当。教师代表分别从学科素养、理论学习、人才培养角度,围绕马理论研究视角展开分享,彰显以马理论铸魂育人、服务时代的使命担当。未来三校将在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整合教学资源等方面加强合作,为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注入动能。
此次活动引导青年学子以青春之眼观照历史,以时代之思解码未来,读懂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的分量。未来,郑大青年学子们将继续以脚步为笔、以实践为墨,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在挺膺担当中建功立业,在奋发有为中创新创造,让青春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实践中闪光,在中原大地上书写属于新时代的“理”响答卷。
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由“河南高教”整理编辑。
河南高教融媒体矩阵
更多平台点击直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