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梅兰芳:德艺双馨,梅氏家教
马应福
2024-10-14 15:13:26

一代宗师,德艺双馨

梅兰芳(18941022日—196188日),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

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19154月至1916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狱鸳鸯》《思凡》等11出戏。于1949年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50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3年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88日梅兰芳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

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其代表作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并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

梅兰芳的唱腔醇厚流丽,感情丰富含蓄。他嗓音高宽清亮、圆润甜脆俱备,音色极其纯净饱满,唱工从不矜才使气,始终保持平静从容的气度。他的唱腔基本上是从传统唱法中来,但又无一腔照搬传统,而是以自己的润腔方式和行腔规律,将其化为具有从容含蓄的梅派韵味的唱腔,旋律优美,顺畅流利。

梅兰芳善于运用歌唱、念白、表情、身段、舞蹈等技艺,把人物的心理状态刻画入微。他运用艺术手段自然、和谐、圆活、洒脱、出神、入化,富有节奏感和塑形美。他的表演艺术特点是质朴中见华贵,端庄中含俏丽,淑静中蕴情致,妩媚中显大方。

梅派艺术,薪火相传

京剧形成初期,以梅巧玲为代表的前辈艺术家开启了京剧男旦艺术的篇章。梅巧玲开创的梅派艺术,对京剧旦角表演艺术的提高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成为梅派男旦的重要奠基人。到第二代梅派传人梅巧玲之子梅竹芬承父衣钵,良好地继承了梅巧玲的唱法,他对梅派艺术的传承功不可没。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梅巧玲之孙梅兰芳继承并发展了梅派艺术,当时的男旦艺术在京剧史上出现了“梅尚程荀”四大名旦,让整个京剧发展步入了巅峰时期,这是京剧走向兴盛的重要标志。

梅兰芳所创新的京剧梅派艺术,不仅是中国京剧与整个中国戏曲艺术的高峰,而且还在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梅兰芳的一生,体现了不断革新、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他将诸多艺术领域的创作思想融于京剧艺术舞台表演之中,使京剧旦行的唱腔、表演艺术臻于完美的境界,成为旦行中影响深远的流派,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中最能体现梅派艺术的代表剧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等。

在梅派艺术的传承上,梅兰芳之子梅葆玖,深得其父教诲和指导,作为梅兰芳之后梅派艺术的领军人物,京剧界举足轻重的男旦演员,梅葆玖在致力于梅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工作中,深切感受到男旦艺术传承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为之积极努力着。

梅兰芳的教子艺术和梅氏家风传承

梅兰芳是著名的京剧艺术大师。他对子女的教育注重心理和人格的塑造,他根据子女的不同天赋秉性,为他们设计了成长成才的道路。子女们都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做出了成绩。最小的儿子梅葆玖,传承了父亲衣钵。独具特色的梅氏家教,给后人留下了一段值得思考和借鉴的佳话。

不让自己的名望成为孩子成长的负担

作为当之无愧的艺术大师,梅兰芳是戏迷心中的领袖,名气可谓空前绝后。据说,在民国时期,有三样东西是老百姓有口皆碑的:同仁堂,孙中山,梅兰芳。但梅兰芳从不以“大师”自居,更不希望子女顶着“大师”之子的帽子,躺在长辈的成就之上,甚至为长辈的声名所累。相反,他尊重不同的艺术流派,主张孩子转益多师,广泛学习。

他的子女中,唯一从小就投身京剧艺术的是梅葆玖。梅葆玖十几岁正式登台,曾多次与父亲同台演出。但梅兰芳并不希望孩子成为自己的“复制品”。为了给孩子打好基本功,梅兰芳为儿子请了王幼卿先生教《玉堂春》《三娘教子》《祭塔》《祭江》《大保国》《二进宫》等青衣戏,昆曲名家朱传茗先生教《断桥》《思凡》《游园惊梦》《刺虎》《双奇会》等昆腔戏,陶玉芝先生教武旦戏,后来又请了姜妙香、茹富兰先生教《雅观楼》《辕门射戟》等小生戏,每天还请徐元珊先生教武功。

195010月,梅兰芳和梅葆玖在天津中国大戏院演《金山寺》和《断桥》,父子俩分饰白蛇与青蛇。这两出戏,梅葆玖分别是向陶玉芝和朱传茗两位老师学的,身段与梅兰芳稍有不同。当时,有人建议梅葆玖按照父亲的路子演。但梅兰芳却对他说:“你做你的,别犹豫。师傅怎么教,你就怎么做。临时变动,你也没有那种火候,那可能不保险。”

梅葆玖后来回忆说:“这时父亲对我的要求是多学、多演。这个阶段,不管老师教什么戏,教得怎样,父亲从不干涉,从不给我改动一个字。如果说我今天还能够在舞台上唱念做表比较自如,主要是得益于那么多好老师给我打下的基础功。”

教育子女从小洁身自好、明白事理

梅兰芳是一个温文尔雅的人,没有一点乖戾气。认识他的人说:“这个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美的。”他自己也说:“我的性格,不适宜表演玩笑、泼辣一派的戏。”不仅是表演,生活中也是一样,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他总是端庄大方、处变不惊。这种风格也体现在梅兰芳的“育儿经”中。

教育子女时,梅兰芳善于用劝导代替责骂,通过言传身教,使子女从小就明白事理。梅葆琛回忆:“父亲对子女的教育,始终是很和蔼、很稳重,但有时很严肃,他从不会因为子女教育而发脾气,永远是以理服人,婉言开导。”

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后,在香港演出的梅兰芳没有随团回沪,就在香港暂时隐居,深居简出。1941年,梅夫人福芝芳带着子女到香港与梅兰芳团聚。当时,上海已经沦陷,学校教育走下坡路,一些纨绔子弟不思进取,生活腐化。梅兰芳听说了这些情况后,感到十分不安,生怕孩子们沾染上坏习惯,就把长子梅葆琛等几个孩子留在香港,鼓励他们温习功课,努力考上岭南知名中学。

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与自信

梅葆玖自幼心灵手巧,嗓音和形象俱佳,而且长相和嗓子都与梅兰芳很像。这也是梅兰芳选中他作为自己传人的重要原因。但梅兰芳几乎从不当众称赞他,最多也就是说:“这孩子有点小聪明,可是功夫太不够。”

父母对子女真正的爱,是对他们健康成长的高度负责和严格要求。据梅葆玖回忆,父亲对他的要求,比一般的学生或演员更加严格。不过,严格得很有艺术,循循善诱,启人自觉。

“如果一个动作做不好,他会从几个角度来启发你,然后让你私下再去琢磨,去练。而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练一个动作,怕搞得你挺紧张。”

当孩子在公众面前犯错时,梅兰芳也很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与自信,顾及孩子在公众面前的“面子”,但与此同时,他会认真地指出错误之所在,并帮助孩子去改正。梅葆玖记得,他幼时和父亲同台演出,有时他在舞台上偶尔错了身段,为了不让观众看出来,父亲当时会配合他一下。过后,父亲虽然不会为此而责骂他,但却会认真地给他重排一遍,告诉他错在什么地方,要注意哪一点,应该怎么样。“你错了,他会给你分析,错在哪儿了,以后要怎么做。”

父亲的言传身教对梅葆玖产生了深刻影响,使他也成为一代艺术大师,也使梅派艺术得以发扬光大,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梅兰芳家训名言:

尊重孩子就像尊重观众一样,教育孩子应充分尊重他们的天性。

师传画艺情谊深,学生怎能忘师恩,世态炎凉虽如此,吾敬我师是本分。

(编创:马应福 张岩)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