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高效课堂九大“教学模式”》读后感/邹雨宸
邹雨宸
2024-08-29 00:01:52
《高效课堂九大“教学模式”》读后感

刚拿到《高效课堂九大“教学模式”》这本书,我并不以为意。说实话,它朴素的外表并没有引起我的重视。我心想:关于教学方法这方面的书籍太多了,这无非是其中的一种而已。但是翻开书,它的第一页《序》就把我的心紧紧抓住了。因为那上面有一句话:“今天的教育缺失的不是理论、理念,恰恰是方法、操作。”的确,作为教师,我们从不缺理论、理念,但是关于教学方法的操作,却是一个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一边教学,一边不断摸索并不断改进的过程。教学方法和操作,每个教师根据自身的条件、经验,各有不同,但是什么方法最行之有效,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多的知识,是需要我们往深里探究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素质的改变和提高,这种探究也随之需要不断地深入,甚至会贯穿每个教师的教育生涯。
教学方法从来就没有固定的模式,更没有完全现成的模式可以让教师们随手拿来借鉴、照搬,有的只是吸其精华、去其糟粕,变别人的优点为自己的长处,加上自身的特点加以运用。古人说的“有教无类”就是这个意思。在教育被严重诟病的今天,在高考的指挥棒的高压下,教育改革正处于风口浪尖之上。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杜郎口中学走在了前头,给中国的教育模式的改革开了个好头,给我们的教育上了扎扎实实的一课。这不能不让我们的传统的中国式的教育深思,不能不让我们这些走在教育阵地最前沿的一线教师深思。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高效课堂是“狂欢”的课堂,是让生命“狂欢”的课堂,在这里,教师可以带着学生狂欢,可以带着知识狂欢,让学生和知识同时绽放出生命的灿烂!而不是传统的教育,牺牲教师,成全学生,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死气沉沉,大脑不转,被动填鸭,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幸福可言——这是失败的教育!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我认为是本末倒置了。这是把教师当成了主体,学生的主体意识没有被发挥出来。其实,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他还是班级、校园的主体。只有时时、处处体现出学生的意志,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打动学生的心灵,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被充分地调动和发挥,才能有学生思想上的创新和创造。
那高效课堂的标准是什么?是学校给教师的评价吗?是考试分数的对比吗?是家长对教师的认同吗?我认为都不是——能让学生学会并且会学、乐学、创学的课才是好课,能让学生学会并且会学、乐学、创学的教师才是好教师。教师不占用课堂时间进行满堂灌,这是一个基本底线。日本教育家黑柳彻子的著作《窗边的小豆豆》我看了几遍。作者笔下的巴学园给了我深刻的印象,独树一帜的教学模式并没有耽误了学生的前程,相反,从这所学校走出来的学生很多都有了了不起的成就。这一直是我心目中最让人赞叹的学校,想必这也是孩子们心中最向往的乐园。
但是,这样的课堂并不容易操作。它并不是教师的“大撒把”,而是要求教师要学会重新分配时间精力,即在课堂中用减法,而课前、课后用加法,或者概括为“抓两头,放中间”。课前编制学案,课后修补学案。在课堂上,教师只做导演、司机或是引路人,只对学生学什么的大致范围加以明确,至于学生怎么学,可以放手让学生一搏。因为学生的层次不同,问题也不同,所以学习的方法也不同。老师只有尊重学生的认知方式,让学生在“做中学”,拓展、挖掘、思考、感悟,才能激发其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但是,改革不是简单的口号,需要行动。面对人们根深蒂固的思想,改变教育理念并且付诸行动,并非一日之功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社会的认同,教育的努力和家长的支持。高效课堂的改革和深入,任重道远。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