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不给孩子表达的机会,是在阻碍孩子的思维发展,你意识到了吗?
于成泽
2024-11-26 08:08:01
孩子思维逐渐僵化?说不定是家长一味主导对话而剥夺孩子发声权利的教育方式在作祟。


家长们啊,常常扮演了 “话语独裁者” 的角色,却忘却了倾听者的重要性。


以日常交流为例,看似寻常对话,却引人警醒:


谁让孩子的思维陷入 “囚笼” 的?不就是那个总是打断孩子、不让其充分表达的家长?


所以说,亲子沟通最关键的,往往是倾听,是一种尊重声音的智慧。


01 不要总是 “打断”,有些想法得让孩子尽情诉说


家长们普遍爱 “截断孩子话语”—— 这在亲子互动中屡见不鲜。


孩子刚要讲述学校里新奇的发现,家长就以 “作业做完了吗” 匆匆打断;孩子试图分享自己对某件事的独特见解,家长却以 “你还小,不懂” 强行终止。

类似的情境中,家长掌握着话语权,孩子却在一旁 “欲言又止”,思维的火花被无情扑灭。


偏偏,家长的出发点是 “关心”,殊不知,长期的打断成了孩子思维拓展的 “枷锁”,反而禁锢了创造力。


譬如讨论问题的例子:家庭讨论周末出游计划,孩子提出想去科技馆感受科学魅力,话还没说完,家长就说:“科技馆有什么好玩的,我们去公园野餐。”


殊不知,这样的回应才是真正的 “阻碍”。


若干年后,当孩子面对问题缺乏主见,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回过头一看,自己才是 “思维束缚者”。


于是有了这样的画面:


一位家长在孩子和小伙伴讨论故事书情节时,不断地插入自己的看法,纠正孩子的观点,不让孩子完整地阐述自己的理解。几年后,孩子在课堂讨论中总是畏缩不前,害怕说错话。


家长困惑发问:“我一直都在积极参与孩子的交流,怎么孩子还是这么胆小?”


殊不知,参与再多,也不如耐心倾听一次。


02 家长的强行终止,其实是孩子沉默的诱因


无数次的喝止、否定、制止,仿佛在给孩子的嘴巴贴上 “封条”。

为何沉默?很简单,因为他们的表达得不到尊重,害怕再次被打断。


每一个 “别再说了”,都是一个潜在的 “沉默按钮”。家长们总喜欢主观臆断地评判,忽视孩子话语中的价值。


殊不知,当我们用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的表达时,孩子唯一能选择的便是 “闭嘴”。


譬如餐桌上的交流。


许多家长抱怨:“我想和孩子好好聊聊,可他总是不吭声。” 但可曾想过,聊天变成了训话,训话成了压力,孩子的内心反而更想逃避交流。


于是有了这样的情景:


某天吃饭时,孩子鼓起勇气说:“我觉得我们可以养一只小动物,像小兔子,很可爱。” 家长立刻反驳:“养小动物多麻烦,又脏又臭,不行。”


孩子不再言语,默默地吃着饭,眼神里满是失落。


结果呢,家庭交流变得沉闷压抑。


家长心里觉得孩子不配合,而孩子心里想着:


“我只是想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什么不能被接受?”


03 亲子沟通是双向理解,理解才能有共鸣


亲子沟通本是双向的交流与互动,但不少家长却当作单方面的 “思想灌输”。


不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忽视孩子话语背后的情感,只一味以成人视角去要求。孩子自然感到排斥,甚至产生对抗心理。


沟通,是亲子关系的纽带。与其滔滔不绝地说教,不如静下心来,成为孩子的心灵伙伴和思想引导者。


比如,孩子的兴趣爱好选择问题。假如我们一味以 “家长权威” 要求孩子选择我们认为有用的爱好,孩子往往心生抵触。


倘若转而用平等的姿态探讨,让孩子理解并自主决定,效果会大不一样。


于是有了这样的场景:


家长喊道:“你不能学画画,要去学书法,对以后升学有帮助。” 孩子满脸不情愿,满心抗拒。


第二次,家长换了种方式:“宝贝,你对兴趣爱好有什么想法呀?我们一起聊聊学画画和学书法各自的好处,然后你再做决定。”


孩子开心地分享自己的想法,双方不再对立。


就这样,家长觉得欣慰,孩子觉得被尊重,一件小事却让亲子关系和谐了许多。


所以事实上,亲子沟通的秘诀并不在于话语的多少,而是态度的转变。

家长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1. 倾听但不盲从:耐心倾听,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才能学会为自己的观点负责。


适当的倾听不是无原则附和,而是让孩子学会理性思考。在孩子表达后给予引导,孩子在交流过程中会收获成长,这种 “磨砺” 的经历才是最好的成长。


  1. 平等探讨而非一味否定:每一次的探讨都是思想进步的阶梯。


当家长放下架子,与孩子探讨而非压制,孩子会更愿意接受建议而不是抗拒。


  1. 自我反思,成为孩子的榜样:孩子对家长的模仿往往超乎想象。


倘若我们自身表现出包容、尊重和耐心,孩子自然会受到感染。


亲子沟通不只是对孩子的教导,更是对自身素养的提升。


由此可见,亲子沟通之难,其实在于如何做 “耐心倾听而不专断的家长”。


面对孩子的问题,选择是继续强行终止,还是尝试以理解方式沟通?


在亲子成长的旅程中,孩子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感的 “同行者”。


唯有在不断调整、理解和互动中,亲子沟通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与共鸣。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