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记者 王丹
在郑州东站的穹顶之下,南来北往的高铁列车每天运送着数十万旅客,而在看不见的数字世界,一场更为庞大的数据洪流正以每秒TB级的速度日夜奔涌——这些无形的比特与字节,正在重塑中原大地的经济版图。
近日,《全国数据资源调查报告(2024年)》(以下简称《报告》)发布,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和四川6个省份的数据生产量占全国57.45%,挑起“数据大梁”。
激活数据资源,河南有何优势?对比“优等生”,如何再进阶?
经济大省数据规模占据“半壁江山”
根据报告,2024年,全国数据生产总量达41.06泽字节(ZB),相当于拍摄1300多万部《哪吒2》这样的高复杂度3D动画电影。与上年相比,数据生产总量增长25%。智能家居、智能网联汽车、无人机等智能设备数据增速位居前列。
在庞大的数字版图中,经济大省“挑起大梁”。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和四川6个省份的数据生产量占到全国57.45%,形成“第一梯队”。此外,分行业来看,制造、金融、交通物流行业的数据生产总量位居前三。
作为中部地区唯一跻身前六的省份,河南展现出强劲活力和巨大潜力。
对此,业内专家指出,河南发展数据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近1亿人口规模,不仅意味着庞大的消费市场,更孕育了海量的医疗、教育等数据;完备的产业体系为数据应用提供了丰富场景;而"九州腹地、十省通衢"的区位优势,则使河南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从郑州航空港的航班调度到中欧班列的物流追踪,每一天都在产生高价值的流动数据。
河南“数字家底”如何?
扫一扫二维码,就能查看服装的生产信息;5G等新技术蓬勃发展,让越来越多的工厂变得更“聪明”……数据已成为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之外的第五大生产要素,正在为生产生活插上“数字翅膀”。
事实上,河南在这一赛道早已谋篇布局。
2022年,河南就发布了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大数据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
2024年,《“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发布,推动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
今年4月,河南印发《河南省促进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29年,数据技术创新能力跻身全国第一梯队。
与此同时,河南建成国家超级计算中心、中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一批算力基础设施,全省在用超算规模达100P、智算规模达5300P,郑州数据交易中心成交金额超20亿元,赋能千行百业的数字 “底座”不断夯实。
如今,政策红利与技术投入正在转化为实际成效,悄然渗入到多个领域。
比如,传统农业正在经历"数字犁铧"。鹤壁建成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整合气象、土壤、作物生长等数据,为农户提供精准种植建议,通过数据驱动的科学施肥施药,使得当地小麦亩产提高了10%;
在工业生产上,宇通客车推出的车联网系统"安睿通"已接入全球39万辆客车,累计运行里程突破490亿公里。这些实时传回的车辆数据不仅优化了售后服务,更反哺新车型研发,形成了"数据-产品-数据"的闭环创新;
在物流服务上,郑州国际陆港在建设之初,就引入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实现了航空物流全链条数据联通,应用企业260家,平均每年可节省纸质单证超100万份,提升数据传输时效20%以上……
由“量”到“质”,向“优等生”进阶
积极抢占数字经济新赛道,各地正在加紧做好“算”“数”题。
浙江是数字经济先行省份,形成智能物联、高端软件2个万亿级数字产业集群和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光伏等特色优势集群,2024年浙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元,占GDP比重12.3%,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突破万家。
广东则在全国率先启动数字政府建设,省级政府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连续数年位居全国第一,并推动广州、深圳数据交易所完善体系架构,公共数据管理由“加强开发利用”转向“健全授权运营管理机制”,在2024年“数据要素×”全国总决赛中,广东团队获12项大奖……
如何将数据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河南需要一场从“量”到“质”的提升。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数字经济与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赵西三认为,与“优等生”相比,河南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产业生态构建上仍有差距。
赵西三说,数据价值释放需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河南可围绕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建设行业级数据平台,助力产品迭代,并进一步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数据共享,提升数据对实体经济的赋能水平。
此外,积极培育数字生态,数据开发需要“土壤”,包括人才、技术和资本。比如,借鉴杭州等先进地区做法,打造数据产业集聚区,引入头部企业区域总部,同时扶持本土科创企业,激活数据要素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