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走出挫折教育的误区,让孩子真正成长
轻说育儿
2024-09-19 15:12:11
#创作挑战赛五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挫折教育不可或缺。然而,很多家长在实施挫折教育时却陷入了种种误区,不仅未能帮助孩子正确面对挫折,反而可能给孩子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




误区一:孩子失败时指责孩子。


当孩子在某件事情上失败时,一些家长往往忍不住指责孩子。他们可能会说 “你怎么这么笨”“这都做不好” 之类的话。家长们以为这样可以让孩子记住教训,下次做得更好,但实际上,这只会让孩子在负面情绪里越陷越深。孩子在失败时本就感到沮丧、难过,此时的指责无疑是雪上加霜,会让他们对自己丧失信心。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尝试和探索的过程,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当孩子失败时,他们最需要的是理解和鼓励。家长可以先倾听孩子的感受,让孩子把内心的委屈和失落表达出来。然后,和孩子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帮助他们找到改进的方法。这样,孩子才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逐渐成长。



误区二:故意对结果轻描淡写。


“没关系,输赢不要紧。” 这句话是不是很熟悉?很多家长在孩子遭遇挫折时,会故意对结果轻描淡写,试图让孩子不要太在意。然而,这种做法可能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心口不一。孩子能够敏锐地感受到父母的真实情绪,如果家长嘴上说着没关系,脸上却露出失望的表情,孩子会感到困惑和不安。


而且,这样做不能疏导孩子的情绪,也无法帮助他们学会面对自己的真实情绪。孩子在经历挫折时,会有各种情绪反应,如难过、愤怒、失望等。这些情绪是正常的,家长应该引导孩子正视这些情绪,让他们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和处理情绪。比如,孩子因为比赛输了而难过,家长可以陪着孩子坐一会儿,让孩子哭出来,释放情绪。然后,和孩子一起讨论比赛的过程,让孩子明白输赢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过程中努力了。



误区三:爱有条件,表现不同态度差异大。


很多家长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有很多表达爱的行为,如夸奖、拥抱、奖励等。而在孩子表现不太好的时候,却和孩子一起生气、伤心。这种做法会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孩子会认为,只有自己表现好的时候,父母才会爱自己;如果表现不好,父母就不爱自己了。这样的认知会让孩子渐渐变得不那么自信,害怕失败。


父母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无论孩子表现如何,家长都应该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当孩子表现好时,我们可以适当地表扬和奖励,但不要过度,以免让孩子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当孩子表现不好时,我们更要陪伴在他们身边,给予他们鼓励和帮助,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爱始终在那里。



误区四:千方百计取悦孩子,转移注意力。


当孩子失望时,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尽快摆脱负面情绪,会千方百计取悦孩子,去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给孩子买喜欢的玩具、带孩子去吃好吃的等。这种做法看似是在关心孩子,实际上却剥夺了孩子在遭遇挫折时面对自己的真实感受、处理自己感受的机会。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学会面对挫折和负面情绪,这是他们成长的必经之路。家长可以在孩子失望时,先让孩子感受一下这种情绪,然后引导他们用积极的方式去面对。比如,和孩子一起讨论如何解决问题,或者让孩子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来缓解情绪。这样,孩子才能逐渐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变得更加坚强和独立。


挫折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但家长在实施挫折教育时,一定要避免陷入上述误区。要让孩子在挫折中学会成长,我们需要给予他们理解、鼓励、关爱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无论何时何地,父母都是他们最坚强的后盾。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茁壮成长。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