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皇城系列之四:“趟匪”打邢寨损兵折将
李广义
据当地村民介绍,邢寨自从明朝中后期建成后,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至少有四百年的历史。在这长达四百年间,邢寨从来没有被土匪打破过,无论是明清时期不可一世的老趟,还是民国初年横行河南各地的、在豫皖交界作恶多端的李老末;无论是洪河两岸赫赫有名的土匪头子刘田清、刘顺青,还是在国共“拉锯”时期皖西巨匪韩连魁,他们每一股土匪势力,都曾对邢寨垂涎三尺,但他们每次行动都损兵折将、无果而终。究其原因,首先是邢寨先祖当年筑起寨的寨墙坚不可摧,其次是邢寨村民的齐心合力、奋勇抵抗。除这些客观因素外,还有一支看不见的神秘力量,自始至终护佑着他们。
邢寨坚固的寨墙筑好后,还怕不够安全,以邢氏为主的全寨村民,又在寨墙外面,挖了两道深不见底的“海子”(类似城市里的护城河),只在村南偏东留一个寨门,尽管寨墙和护村的“海子”早已不复存在,但村民至今还习惯地把那里称为“南寨门”。全村就一个进出口,易守难攻,再配上分布在四周的四座炮楼,邢寨就显得更加坚固了。
在清朝晚期,包括汝南、项城、新蔡、临泉在内的豫皖交界地带,把从安徽涡阳流窜到这里的土匪称作“老趟”。
据史料记载:1852年,清咸丰二年,安徽涡阳地区,连年大旱,流民如蚁。首领张乐行聚众起事,被手下兄弟推举为总头目。张乐行本是一富户,因贩卖私盐长期与官府对抗。此人为人仗义、乐善好施,在宗族内有很高的威望。此人本意并不想反清,只因势力越来越大,还有一帮宗亲及拜把子帮衬,于是,便被官府盯上,多次试图找茬子灭掉他。与其这样坐以待毙,还不是奋起反抗。于是,张乐行自领总黄旗,下列黑、白、蓝、红等各旗。各旗的总头目称“趟主”。
他们十几个人聚在一起,出者为匪,居者为民,官府难辩是匪是民,他们出“趟”抢掠一般多在农闲时,专吃大户,以借粮度饥荒为借口,破寨抢掠。
安徽涡阳“趟匪”匪巢与河南东部接壤。他们似瘟疫、如蝗灾一般侵入与之比邻的临泉、汝南、新蔡、项城等县境内,为害百姓。当时,生活中豫皖交界的村民本来就很苦,再受“趟匪”侵扰,他们的日子如同雪上加霜,更是苦不堪言。
邢寨位于当时汝南县的最东部,抽不了一袋烟的功夫就能走进安徽省临泉县地界,受“趟匪”之害,更是首当其冲。
有一年冬季,邢寨外一群“趟匪”手执利刃,叫嚣着进寨借粮。当时,护寨的寨壕沟——“海子”,结了一层鸡皮冻。可“趟匪”不顾天寒地冻,头顶门板、抽屉,强行下到深不见底的“海子”中。寨墙顶上以邢氏为主的全体村民,手执钉笆、铁锹、扬叉等农具严阵以待。在他们靠近寨墙内侧一株大枣村时,早被爬到枣树的高枝杈上、观察寨外趟匪动静的人发现,他急声大呼“老趟来了,老趟来了”,边喊边向守寨的村民指点趟匪的位置。寨墙上早备下了许多砖头和瓦片,邢氏族人听到喊声,立即捡起砖头、瓦片雨点般地砸下去。寨外的“趟匪”多次下沟都未能靠近寨墙一步。后有人从东炮楼射孔内,发现寨外树丛中隐藏有20多个“趟匪”,炮楼内的族人瞄准放了一炮,打伤许多匪众。据说村民在土炮里装满了炮药,炮筒受药力冲击不停地扭摆把射孔的青砖都掀下来了。趟匪受挫减员,无奈而退。
据村里老年人介绍,令这帮“趟匪”撤退的原因,不光是寨墙上守寨的邢氏村民的顽强地抵抗,他们还清楚地发现有无数人抬着砖头、瓦片从“二皇城”源源不断地往寨墙上运送,“趟匪”无论如何都弄不明白,明明隔着两道“海子”,那些人是如何把砖头、瓦片送上寨墙的。因此,他们不敢恋战,在遭受重创后只好撤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