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今天,《人民日报 》聚焦开封!
文旅开封
2024-11-26 18:24:37

今天,聚焦开封!

《人民日报》11版专版报道!

4版头题重点提及!

11

特别报道

1

河南开封举办第四十二届菊花文化节“汴”地菊花分外香

一朵花读懂一座城

赏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唐·元稹

“春生夏茂,秋花冬实,备受四气,饱经露霜,叶枯不落,花槁不零”,这是古人对菊花的褒奖。秋末冬初,在八朝古都河南开封,各色菊花灿烂盛放、随风摇曳,展示着这座中原城市独特的韵味。

近日,开封举办第四十二届菊花文化节,以“宋韵开封·菊香中国”为主题,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游客前来观赏,在满城花香中感受《东京梦华录》的都市繁华,品味《清明上河图》的市井烟火。

花中君子,映照城市品格

菊花原产中国,象征坚韧不拔、刚直高洁的品格,与梅、兰、竹并称“四君子”。古人对菊花有多种别称——菊花于寒露和霜降两个节气之时应期而开,故又称“节华”;此时正值农历九月,所以也有“九华”的别名;菊花被称为“傅延年”,则是由于其药用价值,古人认为其有延年益寿的功效。

开封古称汴梁、汴京、东京,与菊花结缘已有上千年历史。这里地处黄河之滨、中原腹地,气候条件适宜菊花生长。在唐代,菊花就已作为观赏花卉在开封广为种植并进行杂交改良。

宋代,开封菊花栽培进入兴盛时期。北宋徽宗时期,刘蒙于汴梁汇编我国第一部菊花专著《刘氏菊谱》,收集了35个菊花品种的形态、花期与产地。《东京梦华录》记载:“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铃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

千百年来,傲霜开放的菊花,见证着古都的厚重底蕴。开封人钟情于菊花,素有养菊、赏菊、赛菊的传统,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菊文化。1983年5月,开封市人大常委会正式确定菊花为开封市花,并规定每年举办菊花花会。菊花成为当地的独特名片,开封也获得“菊城”的美誉。

“菊花作为开封市花,也是城市精神的象征。”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助理馆员彭子豪说,历史上,开封城多次被黄河泥沙吞没,又一次次在原址重建,且城市中轴线保持不变,开封的坚韧与菊花的品格不谋而合。

菊香满城,助力节会经济

古都开封,“汴”地菊香。

“快来看,这盆菊花美得像彩虹。”在开封的清明上河园景区,极具特色的七彩炫菊灿烂开放,游客招呼同伴拍照打卡,定格赏菊的愉快时光。

据介绍,本届菊花文化节期间,278万盆菊花(含陪衬花卉)在开封布展,千姿百态、五彩缤纷,吸引游客346.29万人次,同比增长36.6%。

主会场龙亭公园,4幅由菊花组成的宋代名画《听琴图》《瑞鹤图》《枇杷孔雀图》《千里江山图》尤为别致,创意展陈吸引游客驻足。这里曾是六朝皇宫的所在地,今年布展菊花百万株,造型30余处,并集中展示了20多个省份的精品菊花。除主次会场外,本届菊花文化节还在市内布展各类菊花158万盆,较去年增加38万盆,推进公园绿地开放共享,惠及更多市民群众。

在禹王台公园,丹柱碧瓦、画栋飞檐的古建筑群,在各类菊花点缀中分外好看。这里古时称吹台、梁园,也是1983年首届开封菊花花会的主会场。

一年一度的菊花花会时,菊香满城、笑意满城。菊花花会不断发展壮大,升格为省级、国家级节会。自2012年起,“中国开封菊花花会”更名为“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承载更多内涵,推动菊花产业、节会经济、文化旅游并行发展。菊王争霸赛、国际菊花展示、宋都御街巡游……本届菊花文化节举行了文化、花事两大板块13项主体活动,不仅为观众送上精美雅致的赏花观景盛宴,还通过招商推介活动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菊花富民,推动产业发展

丛丛绿叶,簇簇金黄。初冬时节,开封杞县郎智岗村,村民穿梭在菊花种植基地,将一朵朵硕大的金丝皇菊摘下,经过烘焙等多道工序,制成受欢迎的花茶产品。

“菊花不仅美了城市,也鼓了百姓钱袋子。”当地菊农熊红垒介绍,自己培育的菊花可卖给景区、会展单位,用作观赏;菊花还能食用、药用、茶用,成了特色致富产业。

据统计,开封现有菊花品种2391个,种植面积5518亩,年产值超1.5亿元,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菊花生产基地。开封被评为“中国菊花名城”,“开封菊花”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一朵花,一个节,扮靓一座城市,造福一方百姓。近年来,开封对现有菊花品种的特征、性状、用途进行分类整理,对传统菊花品种进行更新复壮,并已经掌握菊花花期调控技术,拉长了菊花产品上市周期。开封菊花种植面积逐年递增,经济效益不断扩大,也把城市装点得更加美丽。

花笺丨开封·菊花

菊花原产中国,菊科菊属多年生草本花卉,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菊花耐干旱、喜凉爽,自然花期多为9—11月。

菊花色泽艳丽,气味淡雅,花型花色极为丰富。花型分为平瓣类、匙瓣类、管瓣类、桂瓣类和畸瓣类等5个大类30型,花色有黄色系、紫色系、红色系等,还有同一花瓣上呈现两种以上色彩的复色。菊花可观赏,也可食用、药用。

资料来源: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2

开封大力发展菊花经济金菊朵朵 带富一方

“瞧瞧这些菊花,朵大金黄,真是喜人。”河南开封市尉氏县张市镇石潭村,三五村民一起,对刚从田地里采摘的金丝皇菊进行烘焙。经过一系列工序,这些菊花将被制作成茶饮产品。

近年来,石潭村成立种植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流转160亩土地进行金丝皇菊种植,形成一条完整产业链,带动村集体经济加速发展。

“苗可以菜,花可以药,囊可以枕,酿可以饮”,小小菊花全身是宝。40多年来,随着菊花节会的持续举办,菊花已发展成为开封的特色产业。

产业要发展,技术是关键。

早在1990年,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菊花分会的前身——中国菊花研究会在开封成立。经过多年来的收集与整理,开封现有菊花品种2300余种,成为中国菊花种质资源基地。如今,新疆伊犁、海南东方、湖北麻城等地都有开封菊花的种植基地。

开封市菊花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里,工作人员紧跟市场步伐,进行新品种培育。围绕菊花种苗、炫菊染色、反季节栽培等方面,实验室团队开展深入研究。目前,组培苗、无土栽培、花期调控等技术已推广应用。

独本菊花大色艳、基叶不脱,多头菊株型丰满、花姿繁茂,盆景菊造型优美、寓意美好……在保存传统品种、引进外来品种的同时,开封着重培育新品种,“汴梁绿翠”“汴梁腾云”等亮相全国各大菊展。

“开封菊花从最初的‘卖花’‘卖会’,到赋予更多文化内涵后的‘卖展’,再到‘卖技术’,一步步走在高质量发展的路子上。”开封市菊花文化产业发展协会顾问张玉发介绍,从菊花酒、菊花茶、菊花糕点等传统产品,到菊花精油、菊花甘露等技术探索,产品的产业链在延伸、附加值也在不断增加。

菊花经济促发展。据统计,开封从事菊花种植、园艺工程、衍生产品的相关企业有58家,年产值超1.5亿元。菊花成为开封旅游的“网红花”、乡村振兴的“致富花”。

04

要闻

古地名成为发展新名片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宝鸡考察时指出:“中华文明五千年,还要进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阐释它的内涵和精神,宣传好其中蕴含的伟大智慧,从而让大家更加尊崇热爱,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地名,是地理标志,也是承载记忆与历史的文化符号。古地名,历经岁月沧桑,文化底蕴丰厚。如今,不少地方挖掘拓展古地名内涵,把历史与现实贯通起来,把实用价值与美学价值统一起来,把保护传承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古地名成为发展新名片。

西安曲江——盛唐气象再展现

曲江池畔,大唐不夜城灯火辉煌。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供图

“1200多年前的一个秋日,一场雅集正在举行,杜甫和高适、岑参等同登大雁塔,每人赋诗一首,为后世留下一段佳话。”在大雁塔南广场,讲解员金瀚正在为游客讲解曲江的历史故事,“如果说长安向世界展示了盛唐都城,那么曲江一定是当时长安最靓的‘打卡地’。”

古曲江原址上,游人身着唐装汉服,穿梭在大雁塔、曲江池遗址公园、大唐芙蓉园之间。华灯照耀下,古老曲江流光溢彩,盛唐气象仿佛再现。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古都学会副会长李令福介绍:“曲江兴起于秦汉,繁盛于隋唐,历时1300年之久。唐人引终南山水源,修葺扩充出千亩水面,建有芙蓉园、大慈恩寺和大雁塔等,让这里成为唐代长安最具魅力之地。”

走在曲江池畔,漫步大唐不夜城街区,雕塑石刻着的,树梢枝头悬挂着的,随处都是耳熟能详的诗句。“曲江是我国诗歌最高产的地方之一。”李令福说。据统计,历代文人雅士在此留下了2000余首描绘曲江美景的珠玑佳咏,仅《全唐诗》中有关曲江的诗歌就有520多首。

“上世纪90年代初的曲江,除了大雁塔等地标外,鲜有游客问津。”西安曲江大唐不夜城文化商业(集团)有限公司策划设计部部长梁紫贻介绍,探索文化传承发展的新路子,曲江逐渐焕发新光彩。

“复原”行动,是曲江文化传承发展的第一步。在大唐芙蓉园紫云楼内,鼓点密集,鼓音铿锵,笙锣声、笛箫声、唱曲声四起,舞台剧唐代宫廷燕乐《鼓》正在上演。西安东仓鼓乐社社长范炳南介绍,鼓乐社复原了唐代燕乐,通过乐师们的创新演绎,鼓乐声穿越千年。西安鼓乐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不仅是乐曲,按历史资料记载建设的大唐芙蓉园紫云楼,还原了历史,成为文化旅游新地标;大唐不夜城的“丝路曼舞”,让盛唐时期的敦煌飞天再现;仅凭一台VR(虚拟现实)头显,便可在国潮沉浸剧场,开启一场惊心动魄的奇妙探险之旅……

在传承发展中,曲江的“文化旅游资源”向“文化旅游产品”转化,无形的文化融入有形的体验。从“不倒翁小姐姐”“盛唐密盒”等唐文化主题演艺,到国家级非遗老字号餐饮、文化馆、博物馆,从近百家汉服门店到专属文创潮玩,从智慧导航到“雁塔流光”沉浸式AR(增强现实)秀……曲江用缤纷的特色,诉说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魅力与活力。

开封御街——悠悠宋韵引客来

游客在樊楼前欣赏古典舞蹈。左豪摄

开封“宋都御街”街道两旁,多层宋式仿古小楼鳞次栉比,大半为书画笔墨、民俗工艺品店铺,老字号锅贴店、开封灌汤包店等穿插其间。行走其间,让人想到《东京梦华录》记载的“阔二百余步,两边乃御廊”“望之如绣”等历史盛况。

“从北宋到现在,开封的中轴线千年未变,这条中轴线就是御街。”开封市建委原副主任、开封御街保护专家宋喜信介绍,“恢复御街的名称,是发掘开封历史文化底蕴,展现古都魅力的重要一步。”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开封拥有包括御街在内的一大批承载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古地名。为保护古地名,开封市成立地名委员会,严格地名管理,同时编排制作地名故事微短剧,深挖开封古地名的历史文化内涵,让更多人了解古地名。“我们还在推动开封古地名保护条例的制订,通过立法加强对开封古地名的保护力度。”开封市民政局局长高晓燕说。

在御街北口,一家古色古香的书画店人头攒动。曾经,像许多仿古街区一样,这里售卖的纪念品千篇一律,缺乏特色,少有游客光顾。

如何突出特色?书画店负责人杨惠君给出了答案:“现在我们主营开封汴绣、木版年画、官瓷、宋品书画等文化产品,力求突出开封特色。”

文化产品的丰富多样,源于当地的引导和培育。“复活古地名,绝不是仅恢复个名字、修一条仿古街道那么简单。”河南省政协委员、开封市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教授朱锋介绍,“恢复御街的魅力,首先要对文化进行保护传承,然后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按照古籍中的记载,恢复历史上御街两侧的步行通道;以提升游客体验为目标,划分巡演区、文旅街区、宋式沉浸宴会区等功能分区,将御街改造为情景化历史街区;对沿街商户培育筛选,形成符合御街特色的文化产品,让御街成为开封文化传承发展的展示窗口……龙亭区委书记李涛介绍:“通过保护传承,宋代古都的风韵成功与当代风尚结合,御街‘活’了起来。”

南京桃叶渡——六朝古都风雅盛

夫子庙泮池。秦淮区委宣传部供图

10月,南京秦淮河两岸格外热闹,文化讲座、古风市集、巡游……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各种活动,吸引了很多人来到古渡口旁,共赴一场文化之旅。

十里秦淮从东水关穿过明城墙,流经桃叶渡。桃叶渡位于秦淮河与古青溪水道合流处附近,此处既是一个南京古地名,也是夫子庙景区的文化名片。

渡口边矗立着一块青石牌坊,上面书有“古桃叶渡”4个苍劲的大字,两侧楹联正面写着“细柳夹岸生,桃花渡口红”,背面则为“楫摇秦代水,枝带晋时风”。牌坊下,就是市民公园。

“听说这是非常有诗情画意和文化气息的渡口。”来自苏州的游客吴娜带着女儿在市民公园里游玩。她们身着汉服,学写书法,朗读诗词。

公园小课堂里,南京文史专家高安宁正向大家讲述桃叶渡的前世今生。

“古时,百姓们来到秦淮河边祈福消灾,文人雅客在岸边吟诗作赋。”高安宁说,如今,“桃渡临流”于2014年入选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毗邻桃叶渡的夫子庙步行街,也在2020年入选首批全国示范步行街。

乘船而行,南京夫子庙文化旅游集团总经理刘晶晶介绍,桃叶渡是“十里秦淮”水上游览线东五华里的精华所在。当经过秦淮两岸的朱雀桥、桃叶渡,以及江南贡院、白鹭洲公园、东水关时,画舫推开碧水,凌波荡漾,这些古地名不再只是文人墨客笔下遥远的传说,而是成为眼前流淌着诗情画意的醉人景象。

现在,桃叶渡作为渡口的功能不复存在,但古牌坊、石台阶还在,文化传承的活水还在流淌。秦淮区持续推进美化提升工程,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围绕古渡修建了700多平方米的绿地公园,贯通了“十里秦淮”亲水步道,为居民游客营造休闲的好去处。

走进夫子庙贡院街上的“秦淮礼物”店,汉服、镜子等桃叶渡主题的文创产品摆在醒目位置。乌衣巷、长干里、大成殿等耳熟能详的古地名,从古诗词中“走”了出来,衍生出“王导谢安纪念馆”“两小无猜”“状元郎”等主题T恤、帆布包、冰箱贴等潮流新品。天南海北的游客挑选着,将南京的历史文化带回家。

◆投稿邮箱:wglxmt@126.com

◆开封旅游年票:0371-25696666

◆咨询投诉(举报)电话:12345

◆若本微信使用的图片及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或其他知识产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收到您的有效通知后,采取必要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涉嫌侵权的内容,以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并尊重您的合法权益。

来源:2024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 》

部分图片来源开报集团

编辑:程欣鑫

责编:王正新 娄旭明

审核:刘东 夏冰涵  孟营营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