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探寻王安石“强辩”背后的政治风云
——读《王安石“强辩”考:十一世纪中国政治的常识与诡辩》
当我翻开《王安石“强辩”考:十一世纪中国政治的常识与诡辩》这本书时,我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穿越千年的时空,来到了那个充满变革与纷争的北宋熙宁年间。这本书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周思成的新作,通过对王安石“强辩”的深入剖析,为我们揭示了十一世纪中国政治的常识与诡辩。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周思成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独特的视角所吸引。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巧妙地将其编织成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让复杂的历史人物和观点变得清晰易懂。正如他在书中所写:“本书借着重审史料中对王安石众口一词的评价——‘强辩’,考察这场新法大辩论中两方政治人物的个性和思想,观其汇聚,观其沉淀,观其激荡,观其向后变化之端倪。”这句话让我对周思成教授的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王安石及其变法有了全新的理解。
书中对王安石“强辩”的探讨,不仅仅停留在其性格标签上,而是将其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环境紧密相连。周思成教授通过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为我们揭示了王安石“强辩”背后的政治风云。他提到:“王安石的‘强辩’并非简单地源于其个人性格,而是与当时北宋的政治生态密切相关。在皇权专制的背景下,王安石的改革理念遭遇了诸多阻力,这些阻力不仅来自反对派的恶意攻击,更多的是源于当时社会的固有结构和人们的思维惯性。”这段话让我对王安石“强辩”的根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北宋政治生态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除了对王安石“强辩”的探讨外,周思成教授还在书中对熙宁变法的具体措施及其失败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他通过剖析宋代书生政治家话语背后的思维框架,及其在政治实践中遭遇的困境,尝试回答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什么北宋晚期看似思想活跃、交流频繁,却没有通向成功的政治变革?”这个问题让我陷入了深思。在周思成教授看来,熙宁变法的失败并非简单地因为改革措施本身的缺陷,而是由于政治斗争的干扰和皇权专制的束缚。他写道:“强辩的终点是诡辩。王安石的强辩看似是为他的得君行志打开通道,但从另一个角度上说,他的强辩更像是神宗的一件趁手的工具,可以用来驳倒朝堂上异见的声音,可以用来解脱缠绕在皇权之上的桎梏。”这句话让我对熙宁变法的失败原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皇权专制对政治变革的束缚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在阅读过程中,我还被周思成教授对宋代政治思想的深入剖析所吸引。他通过对宋代书生政治家话语背后的思维框架的剖析,为我们揭示了宋代政治思想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他提到:“宋代是先秦诸子以后政治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在现实政治中,这些思想元素以或潜或显、或强或弱的方式影响着宋人的倾向和选择。”这句话让我对宋代政治思想的活跃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政治思想在现实政治中的作用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王安石“强辩”考:十一世纪中国政治的常识与诡辩》这本书不仅让我对王安石及其变法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让我对北宋政治生态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简单地黑白分明,而是充满了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在和未来的社会现象和问题,也可以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作品:《王安石“强辩”考:十一世纪中国政治的常识与诡辩》
作者: 周思成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