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白话道德经》第三十九章:致数舆无舆的奥妙
郑风
2024-09-15 11:16:32

#甲骨文中秋夜#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废,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竭,谓万物毋已生将恐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舆?非也。

故:致数舆无舆。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珞珞若石。

#翻译

最初凡是得到“一”的,都能达到一个好的结果。天得“一”得以清明,地得“一”得以安宁,神灵得“一”得以灵验,山谷得“一”得以盈满,万物得“一”得以生长,侯王得“一”成为天下的管理者。

但过度的追求好的结果也会出现问题:天一味追求清明会分裂,地一味追求安宁将废弃,神一味追求灵验将停止,山谷一味追求盈满将枯竭,万物一味追求生长将灭亡,侯王一味追求高贵将会遭遇失败。

因此,贵一定要以贱为根本,高一定要以低为基石,侯王自称孤、寡、不谷(都是一些不好的称谓),是为了辱贱自己吗?并不是这样。

而是因为他们知道:追求过多的荣誉,最终往往一点荣誉都留不下来。因此不追求华丽的美玉,而要去做能够生育出美玉的坚实的石头。

#解读

关于这一章,不同的版本各不相同,解读的文章也是五花八门。

首先是什么是“得一”的“一”。

得到“一”之后,天清,地宁,神灵,谷盈,万物生,天下正。这个“一”足够神奇。

有人把这个“一”理解成道,但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又怎么生发出了自己?

有人把这个“一”理解成浑然一体的整体,整体里面有阴和阳两股力量交织变化,达到一种平衡。

还有人把这个“一”理解成“德”。遵循大道行事,就是德,德就是得。

还有人把“一”理解为根本,清是天的根本,宁是地的根本,灵、盈、生分别是神、谷、万物的根本。

这几种理解都有合理的成分,但也有解释不通的地方。其实这个“一”不如姑且还称之为“一”。这个“一”,它是道的直接衍生品,却又直接衍生出了“二”,是大道衍生万物的关键支点。

这一段强调得“一”后的结果,是清、宁、灵、盈、生、正,都是正向的结果。但凡事有阳必有阴,无论什么样的结果,一旦过于强调,都会转向另一个方向。于是第二段笔锋一转,列举过于追求清、宁所带来的后果。

天毋已清将恐裂,地毋已宁将恐废......

毋,《说文》里面的注释是“止之也”,这里是“不”的意忠;已,停止。

“其致之也”,承接第一段,天地如果一直追求清和宁,不知道冲和与平衡,将会导致“分裂、荒废”的结果,不符合大道法则。最终得出结论: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而在传世版中,这一段文字是“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再次强调了清宁的价值和作用,但和结论“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缺乏必要的逻辑关系,故不予采信。

然后列举了侯王自称“孤、寡、不谷”的例子,来验证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的结论,最终得出了本章的主旨:致数舆无舆。

致数舆无舆,又是一个认知的难点。

按帛书版,舆代表车舆,侯王虽然高贵,但“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因此,富贵而不骄,不去追求禄禄若玉,而是保持珞珞若石。致数舆无舆,虽然身为万乘之君,但不高高在上,而是圣人无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不居”,是以数舆无舆。

传世版中改成“至誉无誉”,从字面上更好理解,但和上下文有所脱离,故不取。

我们再全章放一起理解:

从天地神谷得一推到侯王得一,这个一,我们权且理解为道。得一之后得出“清、宁、灵、盈、生、正”的好的结果。

但先有得一然后才有这样的结果,不能本末倒置,过于追求结果。那样会始得其反,导致“裂、废、歇、竭、灭、蹶”的后果。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要放下功利心,得失心,致数舆如无舆,不去做珍贵的玉石,而是去做普通的石头。正如第四章所说“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