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了不起的甲骨文 | 文字边疆行 甲骨润童心
河南日报客户端
2024-10-02 07:57:52

  字承古今,文润天山。9月23日—27日,中国文字博物馆和哈密市博物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联合发起“文字边疆行甲骨进校园”主题活动。奔赴2500多公里,中国文字博物馆社教人员把一场场主题课程和研学活动带进了哈密市3个县区、20所中小学校。5天时间里,给边疆人民心中种下中华文化火种,让“文化润疆”之花越开越艳。

WX20241002-073205@2x.png

  哈密市第十一中学学生体验甲骨文雕版印刷。高珊珊 摄

  甲骨文“大课间”趣味浓

  9月23日上午,“文字边疆行甲骨进校园”主题研学活动在哈密市第十一中学启动,一堂妙趣横生的甲骨文“大课间”也随之开课。

  “大家知道什么是甲骨文吗?”“甲骨文的‘学’字像两只手拿着什么?是计数的算筹。”中国文字博物馆社教老师通过微展览、甲骨文科普课堂,生动讲解汉字文化和甲骨文知识;甲骨文雕版印刷、竹简编联等互动体验项目让学生们在边玩边学中认识甲骨文、爱上甲骨文。

  “老师在语文课上讲过甲骨文的‘水’,中间是一条水脉,两旁好似水流。今天我又学了‘鼠’和‘牛’,非常有趣。我非常想去安阳殷墟看看。”小学部四年级学生苏麦娅·玉苏普说。

  “文字边疆行甲骨进校园”主题研学活动是中国文字博物馆“殷洹文化润边疆”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以展览、教学、互动等形式,把文字教育与学校德育、美育教育有机结合,宣传殷墟甲骨文,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小学部教导主任阿加古丽·买合木提说:“中国文字博物馆让甲骨文走进校园、融合学校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守护好文化根脉,让中华文明代代传承。”

  文化架起豫哈“连心桥”

  对口援疆工作将安阳市与巴里坤县紧紧连在一起。

  巴里坤县是安阳市对口支援县。河南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巴里坤县分指挥部充分发挥安阳市文化优势,促进两地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国文字博物馆联合开展以甲骨文、汉字文化为主题的交流、研学活动,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9月26日,“文字边疆行甲骨进校园”主题研学活动走进巴里坤县第一中学、花园乡中心校等6所学校,中华文明的力量点燃了每一位师生。

  巴里坤县花园乡中心校五年级学生叶丽娜曾到中国文字博物馆参观过,她说:“这次听社教老师讲《文字里的家与国》这堂课,学习汉字背后的奥秘,我收获满满。长大后我想当一名语言文字学家,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巴里坤县委副书记、县分指挥部指挥长赵丰丰表示,“文化润疆”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走出去与请进来、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促进两地人民心意相通、精神相依。下一步还将推出以文字为主题的研学实践、文化交流活动,着力实现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

  以文化为纽带,安阳市与巴里坤县两地群众在一次次交流中,心越走越近,情越来越浓,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文化润疆”花越开越艳

  此次活动在哈密市中小学校掀起了学习甲骨文热潮。

  “在学习《孙权劝学》这篇课文时,我们就运用了甲骨文知识,帮助学生理清词义脉络,为语文教学服务。”哈密市第十中学语文老师殷侨说,甲骨文生动有趣,借力甲骨文,让学生学习汉字的起源、发展和传承,深切感受汉字结构对称美、形象意境美。

  活动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从制造竹简的过程中,我学习了礼法之风和传统文化。汉字不仅是一种书写工具,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有责任、使命传承发扬中华文化。”哈密市第十中学九年级学生迪力沙提·买买提说。

  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宁红亮介绍,以“殷洹文化润边疆”系列活动为载体,中国文字博物馆挖掘汉字的独特魅力与文化内涵,自今年7月组织开展了“文字里的中国——家国情怀”特别展、“汉字之美——中华汉字展”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助力新疆各族群众深入了解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下一步,中国文字博物馆将与新疆乌鲁木齐、哈密市及其他地市、单位建立长效联谊机制,持续通过开展学校‘结对共建’,中小学生双向交流学习,甲骨文课程进校园等心手相连、交流交往交融活动,为两地人民提供更优质的文化资源,让民族团结的种子深植青少年心中。”宁红亮说。

  “了不起的甲骨文”闪耀敦煌文博会

  与多元文化共谱丝路交响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沈剑奇

  从中原腹地到河西走廊,沿着千年丝绸之路,“了不起的甲骨文”在金秋时节邂逅敦煌。作为古丝路重要枢纽,敦煌自古以来便是多元文化交流融汇的中心。9月21日,第七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开幕,来自全球50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组织的800余名中外嘉宾相聚于此,共话“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作为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殷墟甲骨文在本届敦煌文博会大放异彩,不断“圈粉”。

  在大会重头戏之一的“敦煌论坛·文化交流与合作活动”上,河南日报社“了不起的甲骨文”主题传播活动作为唯一入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媒体经典案例,受邀进行现场推介展示。论坛云集了来自政府、学界、相关行业领域的百余名海内外嘉宾。河南日报社有关负责人在主题演讲中详细介绍了河南日报社全媒体传播甲骨文的做法和体会。从智库报告、“清华的甲骨文情缘”等系统权威的学理阐释,到内容丰富的“了不起的甲骨文”电子书册、客户端频道,再到创意十足的香味报纸、融合AI技术的短片《当妇好之勇遇上女摄影师之镜》等融媒产品和“老家河南‘字’敬世界”活动等贴近大众的各类线下体验,都让与会嘉宾印象深刻。

  甘肃省政协文化文史委干部赵丰玲说,自己作为大会的工作人员之一,在筹备阶段就了解到河南日报社“了不起的甲骨文”项目。她认为该项目既立足深厚的文化积淀,又贴近大众、顺应时代。“特别是河南日报社总结的三条经验,‘创意无界,要大胆玩起来’‘注重转化,要巧妙用起来’‘汇聚资源,要合力干起来’,对于各相关行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都有启示借鉴意义。”她说。著名诗人、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欧阳江河也直言自己对殷墟十分向往,他表示:“殷墟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值得深入挖掘。如果我写河南,一定会认认真真写殷墟甲骨文。”

  敦煌文博会是以“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为主题的综合性国际博览会,而“了不起的甲骨文”主题传播活动正是河南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生动实践。殷墟甲骨文,也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心驰神往。以色列游客利尔说:“虽然没有去过河南,但是我已经听了很多关于河南的故事。比如甲骨文的古老和神奇,带给我很大震撼,它不仅记录下当时的历史,还最终演变成现在的汉字,希望有机会能到安阳殷墟实地看一看。”来自伊朗的玛雅说:“‘了不起的甲骨文’传播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甲骨文和中国各地文化及其他国家文化的联动。在敦煌,我也看到了古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融,每一段历史和每一种文化都令我着迷。我认为东西方文化只有多交流,才能加深彼此的理解和友谊。”

  走在敦煌街头,随处可见“人类敦煌,心向往之”的标语。敦煌人热情地向各地嘉宾介绍,敦煌在中国,却是世界的敦煌、人类的敦煌。在敦煌文博会的舞台上,殷墟甲骨文也与来自全世界的多元文化碰撞,交织出一曲文明互鉴的回响。而在交流中,一种共识也在不断凝聚——交流互鉴、美美与共,中华文明才会更加了不起,人类文明才会更加闪耀。

  甲骨文双语小学堂

WX20241002-074319@2x.png

  甲骨文“卜”字,是象形字。字形像灼烧后龟甲上显示的纵横裂纹。本义指的是殷周时期的一种用火灼龟甲、兽骨取兆以占吉凶的行为,通过观察烧灼后的裂纹来预测未来的吉凶。

  The oracle bone script form of the character“卜”is a pictograph.Its form resembles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cracks that appear on a tortoise shell after burning.The original meaning refers to the practice during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of burning tortoise shells and animal bones to divine good or bad fortune.By observing the resulting cracks,people would predict future events.

  (文字翻译 童林 张蕊)

  文物小档案

  铜手形器

5_s.jpg

  比一般成人手略小,右手,呈微曲半握状,五指比例适中,关节清晰,指尖圆滑,指甲微露,手背之上装饰半个饕餮纹,手腕截面呈椭圆形,其内残留碳化木柄。其功用有“假肢”“权杖”“工具”等说法。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林 杨之甜 通讯员 杨焱 李杉)

  相关链接

  漫画甲骨丨没有意外的意外

WX20241002-072406@2x.png

编辑: 陈鑫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