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王智慧:“南阳粮”为何能够多收三五斗
政经视点
2024-10-19 12:29:28

这是李传金为您分享的第784篇文章,本文共1633字,阅读约需5分钟

近日,南阳市委书记王智慧在南阳日报刊发了一篇《牢记领袖嘱托 扛稳政治责任 建设更高水平的“中州粮仓”》的署名文章。

文章系统地论述了南阳市守牢“粮袋子”的同时,践行大食物观,发展农林牧渔等现代农业的治理策略以及取得的成效。

文章立意于履行治理责任——确保国人端好“中国饭碗”上,“南阳粮”实现了更多收成,为国家作出了更大贡献。

立足于南阳的自然禀赋看,“南阳粮”其实是南阳盆地真正的产业优势,发挥比较优势原理,做大做强南阳现代农业,更当是南阳副中心城市建设的核心功课,这也是笔者长期观察南阳经济的感悟。

区域发展的产业是有边界的,也是有时空条件的,南阳能够在经济大势中夯实产业立基之本,这显然是经济治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智慧体现。

从王智慧的文章看出,在粮食增产增收上,在农林牧渔产业化上,南阳遵循了三条农业生产与开发的发展规律:

一是把农田保护与提质作为粮食增产增收的生产红线。南阳落实“占一补一、占优补优”,确保耕地数量只增不减、质量稳步提高。目前,全市耕地面积1478.82万亩,基本农田面积1309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905万亩、高标准永久性农田示范区38万亩。

在工业化过程中,土地争夺是一个难以避免的发展现象,南阳显然明白自身是一个立足于种粮为产业根基的区域经济体,种粮是治理之本,工业是粮食的延伸,才是正确的发展战略。

二是把农技普及与提升作为粮食增产增收的生产利器。加大良种、良机、良法推广,实施种源关键技术集中攻关和良种联合攻关,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等。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率超90%以上,今年夏粮单产388.1公斤/亩,比上年增加6.82%。

科技创新在支撑农业增产增收中的工具力量越来越大,南阳一边顺势而为,把农业技术新知识、新成果普及到广大农户中去,驱动了当地粮食增产增收,一边加大特色农业科技高地建设,挖掘农林牧渔等产业的增收潜力。比如建成了刘仲华院士“三茶”统筹实践工作基地、谯仕彦院士生物科技产业园、想念集团许为钢院士工作站、李德发院士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等。

是把调整生产关系作为农业增收增产的制度保障。从生产经营上看,越渴望获取农业增产增收,就越需要加大对农业科技与资本的投入,一家一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就越加清晰地制约着农业生产效率与生产效益的提升,农业生产机制的创新调整正成为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的前提保障,也成为当下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主角戏。南阳也不会例外。

从文章列举的数据看,南阳粮食年产量稳定保持在140亿斤左右,约占河南省的1/9、全国的1%,背后的生产主力军是南阳培育了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8个,累计发展农民合作社2.5万家,家庭农场4.4万家。

南阳在守牢“粮袋子”的同时,践行大食物观,大力发展农林牧渔等优势现代农业,更是取得了突出的成效。文章列举了 南阳共累计创建1个国家级、9个省级、20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023年,32个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销售收入1494.75亿元。肉食、粮油制品等“八大产业集群”77家重点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超1344亿元、同比增长45.3%。南阳肉禽蛋奶等产量在全国全省名列前茅,实现了“肉盘子”更充足、“菜篮子”更丰富、“果盘子”更多彩的生产盛况。

理解这篇文章,当然不能仅止于治理经验的总结,更当隐含有治理智慧的抉择。当下的区域经济发展进入到了存量博弈的阶段(实现产业创新转型仍待时日),在内外部压力越来越严峻之时,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招商成效越来越低,这倒逼区域经济体在寻求实现经济发展突破时,不得不向内寻求自身的产业优势所在,立足本身地理、区位、产业资源等优势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挖潜特色产业,高效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将成为区域经济体未来经济竞争力的来源,南阳立足一个“农“字来做大做强自身的经济成色,打造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产业化经济高地,这当是这篇文章立意的另一个价值指向。

本公众号发布内容均属原创,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注明微信公众号:政经视点。投稿及商务合作请留言微信后台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