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大师的经历
侯宝林(1917年11月29日-1993年2月4日),中国第六代相声演员,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世纪相声大师,先学演京剧,后改说相声。
侯宝林1917年出生于天津,因家境贫寒,四岁时被舅舅张全斌从外地送到北京地安门外侯家,养父在涛贝勒府当厨师。从懂事起,侯宝林就饱尝了城市贫民生活的艰辛。1929年,他刚刚十一岁,就拜颜泽甫为师,学京戏。1940年起,与长辈郭启儒搭档,合说对口相声。
侯宝林被尊为相声界具有开创性的一代宗师,并被誉为语言大师。在他漫长的60年艺术生涯中,潜心研究并发展相声艺术,把欢笑带给观众。以他为代表的一批相声艺术家使这门艺术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达到一个令人瞩目的艺术高峰。他为相声事业倾注了毕生精力,除创作和表演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相声名段以外,还对相声和曲艺的源流、规律和艺术技巧进行了理论研究,他还注重培养年轻一代,一些活跃在相声舞台的名家都是他的学生。
对孩子的教育
侯宝林是著名的相声艺术大师,他在相声界自成一家,在家庭教育方面,也有一套成功的经验。他的大儿子侯耀华是影视界的明星,小儿子侯耀文是相声界的后起之秀,他们的成才融进了侯宝林的许多心血。
侯宝林对两个儿子从小就严格要求。他常说:“相声是一门综合艺术,不是消愁解闷耍贫嘴,没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多种知识,是干不好这一行的。”因此,尽管两个儿子小时候在相声表演上都很有才能,但侯宝林却极力反对儿子们荒废学业去说相声。侯耀文8岁就迷上相声艺术,父亲反对,他就偷偷地学,一招一式已开始有点侯门相声的味道。侯耀文读初中时,铁路文工团向社会公开招考相声演员,他被一个同学拉去应考。他表演的是刚在北京市中学生文艺汇演中获得优胜奖的段子—《学校采访记》,结果被主考官一眼看中。但侯宝林坚持说:“相声从街头摆地摊,到现在登了大雅之堂,它不再是生活的小丑,生活的调料,而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相声演员必须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要有相当的文化水平。你初中还没毕业,不适宜当演员。”文工团的负责同志答应给他补习文化,侯耀文也表示:要先当好学生,然后再当演员。这时,侯宝林才同意了他的要求。侯耀文成了专业相声演员后,侯宝林对他的要求更严格了,在思想品德上一丝不苟,对艺术则精益求精,从不马虎了事。
对艺术的执着
一次,侯耀文从外地演出归来,把一家刊物给他拍的“相声表演脸谱剧照”得意地拿给父亲看。谁知侯宝林看了十分生气:“瞧你这些照片中,哪一个有点儿人样!还在杂志上刊登,都不嫌脸红?一个演员要认真严肃从艺,不要降低自己的身份。”
有一次侯耀文出演《关公战秦琼》,台下反应冷淡。他心中很不自在,便一个劲儿地琢磨着往这个段子中加点“佐料”什么的。他把这一想法说与父亲,想不到侯宝林一脸的严肃,毫不含糊地说:“即使没人乐,演员也不能在台上胡说八道。”《关公战秦琼》是侯宝林的拿手戏。新中国成立初,侯宝林应邀到中南海为中央首长说相声,有一次毛主席听完《关公战秦琼》后特别兴奋,特意提出下次要让他再演。为了把握好这出相声的艺术精华,侯宝林当场让侯耀文将《关公战秦琼》说了一遍,然后一一加以点拨。还有一次,侯耀文乐滋滋地回家,刚进门就发现气氛不对头——父亲正在生闷气。他正要转身开溜,只听父亲大喝一声:“过来!你脸红不红?说的什么玩意儿?”侯宝林指的是儿子最近演的那个段子《山东二黄》。侯耀文不明底细,不敢吱声。第二天,侯耀文急忙赶到团里,将录音调出重新听,原来不是他与石富宽合说的。于是急忙拉着石富宽一起去向侯老先生声明,要求“平反”。侯耀文壮着胆子说:“爹,你消消气儿,那段相声不是我俩说的,你听岔了。”“那为什么听着那么像?”侯宝林问。“有人跟着瞎学呗!”
侯宝林在弄清事实真相后说:“《山东二黄》是个传统段子,两个演员的唱腔,不管是京戏还是山东戏,都不对,根本不该上舞台,何况还录了音在电台上播呢!你俩要说,我帮你们排。”两个年轻人喜出望外,于是家里成了排练场。侯宝林一遍遍地给他们示范。他们得侯氏相声真传,学得真谛,演出的效果自然非同寻常。努力多学一点东西,提高综合素质,这对一名演员的发展至关重要。侯宝林也非常清楚这一点。
有一年中秋节晚会,著名演员王铁成朗诵了一首词,作为节目主持人的侯耀文称赞道:“您这诗朗诵得太好了。”第二天,侯宝林一见侯耀文便说:‘你为什么不能好好学点东西?一个搞艺术的人,对诗和词都搞不清楚,不丢人吗?”侯耀文一听,知道自己错了,低着头不吱声。父亲抓住时机继续说:“耀文,你既当了演员,就要做个像样的演员,做有所贡献的演员,要不负这个称号呀!”接着,侯宝林加重了语气:“首先要做个书架子,书架上要摆满书,当然摆书不是为了装样子,而是为了长学识、增见地,丰富思考,发展艺术!书少,总免不了技穷!”
父亲说得句句在理。以后,侯耀文迷上了书,他读天文地理,读文史哲医,读艺术理论……许多年后,他回忆起父亲的教诲,不无感慨地说:“实际上,现在的确不少相声已经技穷。技穷就成了黔驴子,只摆样子,不为人所需要,名声与其作品、表演水平大大地不平衡了。有的自甘落后,更有人以各种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东西换取廉价的笑。这不是让人又痛心又忧虑吗?”
侯宝林常对儿子说:过去当个名演员十分难。现在可容易多了,说个好段子,一下子就传遍全国。可是,你们到底懂多少相声?我干了一辈子,越干越觉得这门艺术高深。你千万不可沾沾自喜,有点儿名之后,要争取当个好演员。从创作到表演,说、学、逗、唱,都得有一套。最后要争取做个艺术家,有自己的风格、流派,有自己的相声理论。一句话,你不能止步不前。
侯宝林家训名言:
喝酒头盅,茶饮二遍。日发千言,不损自伤。
(编创:马应福 张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