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土灶情结(散文)
沸点☆
2024-09-14 06:16:28
 #创作挑战赛五期# 

土灶情结
朱玉华

尽管现在煤气炉、电磁炉、微波炉、电饭煲一应俱全,但每次使用的时候,就会想起家乡的土灶。简单的造型,朴素的装束,低调的神态,以及吸进的是柴草,奉出的是佳肴的品德,都令我难以忘怀。

土灶一般由泥水匠负责建造,用泥浆将土坯砖粘合而成。为采光好,土灶都建的靠窗台的地方。大都是三口锅的,最大的锅靠近窗台,用来煮猪潲的时候多,中号锅居中,小锅安排在最外面,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

逢年过节或家中请客,是土灶最繁忙的时候,打豆腐、炸油豆腐、熬笋干、蒸米饭、炒菜,忙的不亦乐乎。

土灶也是一户人家的脸面,显示的是家庭的生活品位。母亲一有空闲就会坐在灶弯,将一把稻草折为三截,再用一小束稻草扎好,整整齐齐地码在一角。灶膛的包容性特强,除了稻草,秸秆树叶树枝藤蔓茅草等等统统接纳。每到秋风乍起,母亲和各家的主妇们就会钻进山里耙“秦毛”(松针)或落叶,一篮篮背回家。日积月累,新柴旧草在房前屋后高高垒起,以备一日三餐烹煮之需,同时也彰显着农家的辛勤,昭示着大自然的恩赐。

母亲是土灶最为亲密的人,常常灶前灶后忙碌。将柴草塞进灶膛点燃,通红的火焰烧过后,诱人的饭菜就出来了。我有时会搭把手,为灶膛添些柴草。母亲说:“烧火的师傅”;烧火是很有讲究的,人要忠心,火要空心。掌握火候更是一门学问,比如炒青菜要猛火,煎咸鱼用慢火,菜样不同,火力不一。母亲不论烧火还是烹调都是好手,看她有条不紊的操持,就像艺术家的表演,柴草塞进灶膛,燃起或猛烈或温柔的火焰,柴草燃烧的噼啪声,瓢勺碰撞的叮当声,菜料发出的丝丝声,演奏出动听的乐章,让农家生活充满希望和温馨。全家围桌而座,尽情地享受着饭菜的美味,浓郁的香气伴随着开心的笑声四散飘溢。

母亲常说,土灶有灵气,有灶神,万万不可亵渎。灶神,亦称灶君、灶王爷。早在夏代,就是民间尊奉的一位大神,据说能掌管一家的祸福。古籍《礼记》礼器篇孔颖达疏记载: “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

家乡人对土灶是非常敬重的。修灶首先要敬菩萨,摆上贡品,点燃香烛,打下“两胜一阴”三卦后才算确定日期。新灶建成后,灶台、锅瓢每天都要保持干净。特别是腊月二十四日更为神圣,因为这天是灶神升天述职的日子。为让灶神在玉帝面前多说好话,家家早早起床,将房屋里里外外,特别是厨房角角落落、灶台前前后后清扫干净。水缸装满清水;刨掉锅烟,里外清洗干净。晚饭后每口要盛上一瓢清清的水,盖好锅盖,灶台上撤掉一切多余的物件。有的老人还要在灶台前燃三炷香,恭恭敬敬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的大红对联。

近年来,我远离了故乡,远离了土灶,远离了烟火的味道,但对土灶烹调出来可口饭菜的那种渴望,却愈发深沉而浓烈。去年回老家小住,亲友家无一不是现代化的厨房炊具,虽做出的饭菜也还可口,但见不到土灶饭菜那极具画面感的生活场景,心中总有些怅然。好友觉察到我的心思,为弥补这种失落感,将我带到离家不很远的土灶餐馆。我像见到了久别的亲人,围着土灶转了两圈,不时帮着为灶膛续上一把柴草,望着红红的火焰,心身被丝丝暖流和袅袅烟香笼罩,恍惚又回到了童年,看母亲在灶台前后熟练地操作,做出香喷喷的家常美味。一颗漂泊的心忽然感觉有了依托,显得踏实而祥和。

土灶,曾经点燃温馨的岁月,如今,又燃起游子炽热的乡愁。土灶,植根于心底的情愫;土灶,深入灵魂的情结。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