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厌学?或许是我们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孩子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说不定是我们缺乏正确的 “宠爱”。
家长和老师啊,常常扮演着 “严格要求者” 的角色,却忽略了适度 “宠爱” 的力量。
以孩子的学习历程为例,看似复杂,却有迹可循:
是谁让孩子远离了学习的乐趣?不就是那个一味严厉要求而不懂 “宠” 的教育者吗?
所以说,学习上瘾的孩子,都是 “宠” 出来的,这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教育理念。
01 不要总是 “严厉批评”,鼓励式宠爱才是动力源泉
家长和老师们普遍爱 “挑错”—— 这在教育中屡见不鲜。
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迎来的往往是批评;孩子作业有错误,也会被指责。
类似的情景中,教育者满心焦虑,孩子却在批评声中逐渐失去信心,对学习产生畏惧。
偏偏,教育者的出发点是 “为孩子好”,殊不知,过度的批评成了孩子学习路上的 “拦路虎”,阻碍了他们前进的步伐。
譬如孩子在解题过程中出现错误:家长或老师立刻指出错误并批评,孩子可能会感到沮丧。
殊不知,这样的批评才是真正的 “阻碍”。
若干年后,当孩子对学习失去热情时,回过头一看,自己才是被批评 “打压” 的对象。
于是有了这样的画面:
一位家长看到孩子考试成绩不佳,便开始数落。孩子从此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成绩越来越差。
家长无奈抱怨:“我都是为了他好,他怎么就不能努力点呢?”
殊不知,批评再多,也不如一句鼓励的话。
02 父母和老师的过高期望,其实是孩子学习压力的源头
无数次的 “你要更优秀”“你必须考高分”,仿佛在给孩子套上 “沉重的枷锁”。
为何孩子会对学习感到疲惫?很简单,因为他们被过高的期望压得喘不过气来。
每一个 “你应该达到的目标”,都是一个潜在的 “压力种子”。大人们总喜欢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孩子,忽视孩子的实际能力和感受。
殊不知,当我们用过高的期望要求孩子时,孩子唯一能感受到的便是 “压力山大”。
譬如孩子在学习新技能时。
许多家长和老师期望孩子迅速掌握,不断施压。但可曾想过,过高的期望变成了沉重的负担,孩子的内心反而更想逃避学习。
于是有了这样的情景:
某天,老师看到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够好,就开始批评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当下不出声。
老师接着说:“你们要更加努力,不然怎么能有好成绩?”
学生终于忍不住回嘴:“这么难,我怎么可能做到?”
结果呢,矛盾一触即发。
两人都不开心,老师心里觉得学生不懂事,而学生心里想着:
“我已经很努力了,为什么不能理解我?”
03 教育是爱的旅程,宠爱才能激发潜能
教育本是一场充满爱的冒险,但不少教育者却当作单方面的 “知识灌输”。
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只一味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自然感到困惑,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宠爱,是教育的核心。与其强硬地要求,不如温柔地宠爱,成为孩子学习的伙伴和支持者。
比如,孩子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假如我们一味以 “正确答案” 为导向,孩子往往会失去探索的乐趣。
倘若转而用宠爱的态度去鼓励孩子尝试,让孩子在尝试中找到学习的乐趣,效果会大不一样。
于是有了这样的场景:
父母看到孩子在做手工时遇到困难,说:“你怎么这么笨,做不好就别做了。” 孩子眼神黯淡,一脸失落。
第二次,父母换了种方式:“宝贝,你做得很好呀,继续加油,遇到问题我们一起想办法。”
孩子眼睛一亮,双方不再对立。
就这样,父母觉得欣慰,孩子觉得被理解,一件小事却让孩子对学习充满了信心。
所以事实上,让孩子学习上瘾的秘诀并不在于严格的要求,而是正确的宠爱方式。
教育者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 多鼓励少批评:适时给予孩子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才能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
鼓励不是盲目夸奖,而是在孩子努力的过程中给予肯定和支持。让孩子在鼓励中成长,学会自信面对学习的挑战。
- 合理期望而非过高要求:每一次的期望都是成长的目标。
当教育者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设定合理期望,孩子会更愿意努力去实现而不是被压力压垮。
- 理解陪伴,成为孩子学习的引路人:孩子对教育者的依赖往往超乎想象。
倘若我们自身表现出理解、包容和耐心,孩子自然会受到积极影响。
教育不只是对孩子的塑造,更是对爱的传递。
由此可见,学习上瘾的孩子,都是 “宠” 出来的。
在教育中,孩子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
唯有在不断调整、理解和宠爱中,教育才能真正激发孩子对学习的热爱,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