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袁德利丨从大字报到广告牌:时代变迁中的表达与共鸣
天辽地宁十四城
2024-09-27 13:58:33
  从大字报到广告牌:时代变迁中的表达与共鸣

  作者/袁德利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文革时期的大字报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不仅是信息传播的工具,更是社会情绪的宣泄口。时至今日,广告已成为现代社会中无处不在的“新大字报”。这两者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在某种程度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这两种表达方式背后的共同点,以及它们如何在不同的时代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一、大字报:声音的呐喊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大字报是普通人发声的唯一渠道。无论是对政策的不满,还是对社会现象的反思,甚至是对个人遭遇的倾诉,所有的情感都被浓缩在那一张张白纸黑字之中。它们如同一面面旗帜,代表着个体的呼声与集体的情绪。每一条大字报都承载着无数人的心声,形成了一种强大的社会共鸣。
  这种共鸣并非偶然。大字报的出现,正是因为在那个时代,普通人的声音被压制,情感被忽视。人们渴望表达,渴望被倾听。而大字报恰好成为了这一渴望的出口。在大字报上,情绪得以释放,思想得以碰撞,个体的呐喊在集体中得到了回应。
  二、广告:时代的符号
  随着时代的变迁,广告作为一种新兴的表达方式,逐渐取代了大字报的位置。如今,广告不仅仅是产品的宣传,更是文化的传播、情感的寄托。无论是在街头巷尾的广告牌,还是在手机屏幕上的推送,广告以其独特的语言和形式,迅速吸引着人们的注意。
  现代广告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懂得人性。它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商业宣传,而是通过情感共鸣与消费者建立联系。无论是温馨的家庭场景,还是励志的奋斗故事,广告通过塑造情感场景,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这种情感的连接,正是现代广告的灵魂所在。
  三、透过现象看本质:情感的需求
  无论是文革时期的大字报,还是现代的广告,它们都源于人们对情感表达的需求。大字报是对压抑情绪的反抗,而广告则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尽管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人们内心深处对情感的渴望始终未变。
  我们可以看到,广告中常常融入社会热点、文化元素和人性关怀。这不仅是对消费者的迎合,更是对社会情绪的捕捉。广告的成功,往往在于它能够引发共鸣,激发人们的情感反应。在这个过程中,广告不仅仅是在卖产品,更是在传递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价值观。
  四、总结:从大字报到广告的启示
  通过对大字报与广告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时代虽然在变,但人性始终如一。无论是对社会的批判,还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情感的表达与共鸣始终是人类沟通的核心。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情感,寻找着共鸣。无论是通过大字报的呐喊,还是通过广告的共鸣,我们都在追寻一种被理解、被认同的感觉。这种感觉,正是我们在生活中所渴望的。
  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继续关注社会的变化,倾听每一个声音,珍视每一次共鸣。因为,正是这些声音和情感,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最动人的乐章。

  作者简介
  袁德利,男,1968年8月5日出生,辽宁盖州人。1989年7月25日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医疗系临床医学专业,大学本科,学士学位。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临床工作35年,独自完成省部级科技成果两项,专著两部。发表专业性学术论文68篇,生命健康教育科普文章六百余篇,省市级科技成果7项,发明实用型专利两项。热忠于公益事业,助残帮扶,资助大学生,多次到地震灾区去医疗援助,被多家电视电台报道过。《人民公仆》(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主管,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联合主办)2014年8月刊以《“誉满杏林”的赞誉从医者仁心唤起》《廉洁行医,无私奉献的好医生》在全国独家报道。2015年被第二届医药行业“青年才俊生命英雄”当选为“探索之星”。

  河南日报《顶端》、浙江日报《爱嵊州》、《大河网》、《都市头条》等专栏作家。音乐代表作品《北海潮鸣》《爱的奉献花盛开》等:著有文学作品集《仰山之恋》《乡书何处》《人生哲理箴言》被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营口市政协文史馆永久收藏。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