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人际交往‖有些礼貌会让人反感
淮南子
2024-09-04 17:41:31

有些礼貌会让人反感,而自己全然不知,仍暗喜自身的素质

 情商入门到精通 

前不久,我与一位读者在私信中交流。

这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三年前离开北方的小镇前往杭州,投身电商供应链领域。

尽管未曾涉足高等学府之门,他在家乡却混得风生水起,尤其在社交场合中游刃有余。

他自豪地表示,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受到尊重,与人们关系融洽——这自然也离不开家人的支持。

正是这种人际交往技巧,为他的生意带来了不少便利。

因此,他满怀信心,带着过去的资源来到大城市挑战自我。

图片

原本以为能轻松融入新环境,每次外出拜访客户,他都会在车后备箱备上烟酒和土特产,以备不时之需,无需求也无所谓,只是求个心安理得。

遇到酒席场合,他会豪饮一番,希望能与当地人更加亲近。

然而,他总感觉自己格格不入,有时甚至明显感受到别人对他的微妙排斥。

在他家乡备受喜爱的热情性格,在这里却似乎行不通。

一次,一位醉酒的客户向他吐露了心声:“你人不错,待人接物也很有礼貌,但有时过于热情,让人有些受不了。”

这让他很困惑。

图片

难道有礼貌不是优点吗?怎么可能过分呢?

我回答他,世界上好习惯的基础无非是三点:有礼貌、守规矩和有耐心。

有礼貌自然是首要之务,肯定无害。

但是,过度的礼貌确实可能引起反感。

图片

人们常常误认为礼貌的标准存在于个人的心中。

然而,实际情况远非如此。

真正的礼貌标准其实根植于他人的期望中。

例如,当城市居民踏入草原时,他们必须遵守草原的传统和礼节,而不能将城市的礼仪原封不动地带入草原。

同样,来自草原的人们来到城市时也是如此。

为何要“入乡随俗”?原因很简单,在社交互动中,我们不能完全依照自己的内心规范行事,而应该遵循他人内心的规范。

只有那些能够被双方接受的礼节,才构成了我们所说的社会现实。

并且,少数需要服从多数。

图片

社会现实与物理现实截然不同。

如果物理现实描述的是一间房内摆放着九个用于烹饪的鼎,那么社会现实则可能是这些鼎象征着“王权”。

物理现实的存在无需他人认可,它独立于观点之外;相反,社会现实却依赖于广泛的社会认同。

一旦大众认同这些鼎代表王权,它们便成了王权的象征。

若这种认知改变,它们也就失去了这一身份。

金钱同样是一个社会现实的例证。

只要人们坚信它可以交换物品,它就具备了这样的功能。

图片

无论它是实体的纸币,还是手机屏幕上的数字。

人们之所以在进入草原时选择适应当地习俗,是因为环境的显著差异促使我们本能地做出反应。

然而,那些不那么明显的环境改变往往被我们忽视。

从个人视角出发展现礼貌是容易做到的,但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表达礼貌却颇有挑战。

有句俗语说:“礼多人不怪”,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准确的,但它忽略了一个关键前提:只有当行为符合对方内心认定的礼仪标准时,过度的礼貌才不会招致反感。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