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弘扬桃庄河精神】桃溪,你的云中锦书
内乡宣传
2025-05-27 10:44:53

点蓝色字关注“内乡宣传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溪于我,在脑海里无端冒出这样的句子,大概源于桃溪二字的诗意画风。

走在桃溪的天地,我仿佛走进了一幅百年画卷,如此的清晰,如此的震撼,如此不可言说的感动。漫步在桃庄河入村的湖畔,那聚集成坝口的岩石巍峨耸立,它们来自不同的地方,被滚烫的大手裁剪出合适的形状,连带着共同的使命,汇集成一股热流,一种坚不可摧的力量。

五星在这里立体定格,在地下暗河的出口像一双慧眼,含情脉脉地看着这一支细流,再汇集成脚下的湖面。这里的气息沁人心脾,连丝丝络络的水草都显得含情脉脉,让人心动。穿过一段木制的栈道,走上手工做的台阶,映照眼帘的是广阔的麦田,麦穗在细心歌唱,路旁的牵牛花也吹着喇叭欢呼。这片生机勃勃的沃田曾经只是一片布满碎石的干滩,被一群干劲十足的桃溪人辟出农田的神话。如今,她安静的躺在地下河的表面,像极了大地的母亲,看着一代又一代桃溪人。

桃溪的底色是滚烫的红。一座镌刻有“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的青年渡槽烙着深沉的年代感铺展开来。青年渡槽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是桃庄河村为解决群众饮水问题的一个重要工程。在这里,有抗美援朝的军人,有猛虎队,有不甘示弱的铁姑娘突击排,更有成百上千的群众,他们拿着钢钎铁锤,腰间捆绑麻绳,挥汗如雨。他们脸上洋溢着土,洋溢着笑和藏在泥土香里的泪,他们匍匐在山体的心脏,用热血谱写英雄洞的传奇。

穿过层层花海,我漫步在青年渡槽的石阶,如今的脚下渡槽已完成了它的使命,在饮水不再是困难的今天,它可以放心憩息。站在这里,微风抚面,闭上眼,仿佛脚下渠水叮咚,无数的身影在欢呼,在歌唱,在舞动着古铜色的背影。

你见过“半亩方塘一鉴开”的江南,可曾见过半池麒麟半江镜的水库?你可能会说,这有什么可惊奇的呢,不就是再普通不过的水库吗。如果我说,这曾经只是一个山坳坳,只是一段狭窄的土径呢。这里曾经人影如水潮涌现,不分昼夜,不分天气,一家又一家桃庄河人披着晨光,踏着夜色,推着木制的拉车,光着臂膀用钢钎刨开大山的层面,在没有任何机械设备的情况下,用麻绳捆住石块,用百斤博千斤的斗志铺下了这西沟水库的底面和大坝。这里的水来自天上,下雨的时候,每一滴细雨在这里抛洒,每一座山的涧溪缓流到这里,甚至冬天的雪也在默默的汇聚力量,就连层山清晨的露珠也在封锁水汽,才有了眼前这湖光潋滟,生机勃勃。

思绪被两位见证这段历史的爷爷打断,他们脸上挂满慈祥,用粗糙的双手指点着在这里发生过的点点滴滴。初次在这里点燃的炮声已过,却崩坏了一个爷爷的眼眸。我想,如若不是这次改天换地的战斗,他的那只眼睛应该会有不同的星空,他的童年少年,青年壮年甚至老年也应该会有不同的画卷。但也正是这感天动地、战天斗地、开天辟地的壮举,才让他见证了这段历史的神话。他是小我的受害者,却是大我的幸运者,正如在这里跌倒又无数次站起来的桃溪人,他们平凡却是刻在纸上的英雄,他们远去却被永久的记忆。

走进桃庄河农具陈列馆,仿佛走进时光手掌封印的珍藏。我看到各式各样的农具,有拉庄稼和孩童的木板车,有扬麦粒的木锹,有盛放粮食的竹筐,有钻凿家具制品的铁器,有犁地的木耙和套牛嘴的竹篓,还有妇女夜晚纺棉花的纺车……它们静放在那里却栩栩有声,似乎等待一个指令,就纷涌着醒来,奔向各自战斗的岗位。

坐在干净整洁的桃庄河村部,视频大屏幕将发生在那个时代的故事一一勾勒呈现,我看到他们拿着钢锹劈开大地的骨骼与命运,吃着粗粮,衣着简单,裂开的衣衫飘进了雪花。我看到一群血气方刚的韶华青年,一群含笑簇拥不甘示弱的娘子军,还有慈祥威严的老人和天真无邪的孩童。我看到新渠落成的欢呼,结对出嫁的新娘,除夕的餐桌饺子裹着甜蜜,冒着腾腾的热气。

桃溪,一个热血如英雄的传说,一个诗意如远方的意境,走在用红色精神铺垫的锦绣红毯上。如今,桃溪后人正沿着它的精神传承,用“红”“绿”两色产业,润然着这副未定稿的山水画卷。我恍然大悟,原来桃溪是另一幅“桃之夭夭”,以其独有的精神基因,绽放着“灼灼其华”的魅力。那沸腾、奔放的画卷,好一幅梦想绘就的云中锦书!(文/孙迪 图/吴春亮)

▌本文来源:内乡宣传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