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读《论语》一百五十六——举贤荐能
沈莉红
2024-10-22 08:42:59
 #创作挑战赛六期#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与君共修,同登善域。

第十五篇:论语·卫灵公篇 

【本篇引语】本篇包括42章,其中著名文句有:“无为而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小不忍则乱大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当仁不让于师”;“有教无类”;“道不同,不相为谋”。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原文15·14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1)者与!知柳下惠(2)之贤而不与立也。”

注释▲臧文仲:姬姓,臧氏,名辰,谥文,谓臧孙辰(臧孙辰之“孙”为尊称,“臧孙”并不是氏称,“臧孙某”仅限于对宗主的称谓,宗族一般成员只能称“臧某”。故臧孙辰为臧氏,而非臧孙氏。)。臧哀伯次子,谥文,故死后又称臧文仲。春秋时鲁大夫,世袭司寇

▲柳下惠:本名展获,字子禽(一字季),谥号惠,因其封地在柳下,后人尊称其为“柳下惠”。柳下惠在鲁国做士师,是一个掌管刑罚狱讼之事的小官。藏文仲为司寇,是柳下惠的直属上司。柳下惠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他“坐怀不乱”的故事广为传颂。孔子评价他是“被遗落的贤人”,孟子尊称其为“和圣”。柳下惠是百家姓“展”姓和“柳”姓的得姓始祖。

▲窃位:才德不称,窃取名位。不称职。

▲与立:朱熹论语集注》:“与立,谓与之并立于朝。”范氏曰:“臧文仲为政于鲁,若不知贤,是不明也;知而不举,是蔽贤也。不明之罪小,蔽贤之罪大。故孔子以为不仁,又以为窃位。”

译文】孔子说:“臧文仲是一个窃居官位的人吧!他明知道柳下惠是个贤人,却不举荐他一起做官。”

评析臧文仲与柳下惠是同一时代的人物,他们都是孔子出生之前50多年的历史名人。

柳下惠之贤,能够凭谋略、口才劝退齐孝公入侵鲁国的大军,做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能够看清海鸟“爰居”不值得鲁国人祭祀而对臧文仲的做法提出批评;虽然屡受打击排挤,仕途坎坷,道德学问却名满天下,各诸侯国争着以高官厚禄礼聘他,但都被他一一拒绝了。这样的人,不但没有受到重用、提拔,反而多次受到处分。《论语·微子》篇就记载了“柳下惠为士师,三黜。” 就连乡党之人都劝其另投高明,可他却怀着对鲁国的一片赤诚,不离不弃。

这些史实在《国语》和《论语》中都能找到记载。不过关于柳下惠最为著名的事迹还是“坐怀不乱”的故事,出自于毛亨为《诗经·小雅·巷伯》所做《毛传》。

孔子不仅熟读《鲁春秋》,后来对周朝各邦国的历史都有着详细的研究。臧文仲执政之时,“三桓”的势力尚未成型,臧文仲身为鲁国上卿,肯定能在鲁国政坛上起决定性作用。而柳下惠没有受到重用,只是担任了一个掌管刑罚狱讼之事的小官,明珠暗投,可见臧文仲在埋没人才方面肯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孔子站在后人的角度来评价鲁国过去的执政者,其态度更超然、更客观。尤其是此时,臧武仲也离开了鲁国,孔子对他们的历史评价就缺少了一些顾忌。

孔子曾说:“管仲之器小哉(《八佾篇》3.22)”,也曾说:“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公冶长篇》5.18)”,本章又说:“臧文仲其窃位者与”,孔子从格局和思想上对他们进行评价,是对管仲和藏文仲的惋惜。管仲和藏文仲都是实干型的人才,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若是思想认识上再有所提高,必能与圣人比肩。

能力越强的人越应该提升道德品质,三国时期的吕布若没有背叛丁原董卓清朝和珅若是能守住自身的贪欲之心,也必然能名垂千古,而不是遗臭万年。  

本章孔子评价臧文仲知道柳下惠这个人贤——有才干,但却不举荐柳下惠到朝廷做官。至于为什么非要臧文仲举荐,却不是别人举荐,则不是本章的重点。《论语》编撰者记录下本章句《论语》的意义应该在于,作为一个朝廷的命官,有义务向朝廷举荐人才,让有才干的人获得一定的官位,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如果发现了人才却不举荐,则是失职行为。

孔老夫子为柳下惠鸣不平,一来说明推荐贤才的极端重要性,二来说明掌权者要有容人荐人的博大胸襟。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