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出品|搜狐健康
作者|吴施楠
编辑|袁月
选择机械瓣好,还是生物瓣好?长久以来,这是心脏瓣膜患者在进行人工瓣膜置换手术时,不得不面临的两难抉择。
“机械瓣和生物瓣各有利弊,需要结合患者的自身情况做出抉择。”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薛松教授在进博会爱德华科学展台活动现场表示,面对生物瓣的衰败问题,临床对于一款耐久性好能长期使用的生物瓣膜有很强烈的需求。
搜狐健康在现场看到,由爱德华研发,一款采用全封闭抗钙化技术的外科二尖瓣生物瓣膜作为新品亮相,迎来其国内获批后的“进博首秀”,为需要置换二尖瓣的中国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图说 / 澎湃新生,一生相瓣”爱德华MITRIS RESILIA在华获批庆典)
换瓣虽易,难解患者“心患”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外科主任王春生教授介绍,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和老年人口的增加,心脏瓣膜疾病患病率持续攀升,正日益成为我国患者面临的严峻健康挑战。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约有2500万人遭受瓣膜疾病影响,其中以二尖瓣疾病最为常见。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瓣膜疾病患病率还将进一步升高,预测将于2025年增加至4020万人。
然而,相比庞大的患病人群,我国瓣膜疾病呈现误诊漏诊率较大、检出较晚、治疗率偏低等特点。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10万至15万患者死于瓣膜疾病。且由于瓣膜疾病症状无特异性,公众对疾病及疗法认知不足等,我国目前仅有约1%至2%的瓣膜疾病患者接受了手术干预治疗。
以二尖瓣疾病为例。数据显示,我国二尖瓣疾病患者约占所有瓣膜病患者的60%,然而,当前我国二尖瓣患者治疗比例仅约为 0.5%,存在巨大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对此,上海德达医院医疗院长孙立忠教授指出,“对于严重的瓣膜病变患者而言,若不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其五年致死率甚至远超过某些癌症,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重大隐患。”
对于患者选择手术治疗比例偏低的原因,薛松教授认为,这与患者和医生都有关系。“一方面,很多病人恐惧手术,尤其以前的手术是正中开胸,很多病人难以接受;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患者首诊选择内科,很多内科医生也觉得手术很可怕,并不是很推荐。”
“实际上现在的心脏手术死亡率已经非常低了,成功率还是蛮高的,病人大可不必那么恐惧手术。”薛松教授说道。
薛松教授进一步指出,置换手术目前主要有两种主要的手术方式,即外科手术和介入手术,并逐渐向微创化发展。与传统的外科手术相比,外科微创心脏瓣膜手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胸骨的损伤,切口较小,恢复期较短,术后疼痛和并发症风险也更低,并达到了与正中开胸手术媲美的治疗效果,患者的术后综合社会回归效果也更好。
“两难”抉择下迎来创新进展
即便选择了手术治疗方式,如何选择人工瓣膜也让不少心脏瓣膜患者,特别是二尖瓣膜患者感到困扰。据了解,外科置换手术是治疗二尖瓣疾病应用最常见的方式之一。然而,二尖瓣置换术患者中位年龄相对较轻;且二尖瓣所承受血流冲击压力要高于其他瓣膜,更容易受损。因此,选择更加耐久且“可持续”的人工瓣膜材料对于患者来说非常重要。
对于人工瓣膜的选择,薛松教授指出:“目前,可用于外科置换手术的人工瓣膜主要有两种,包括机械瓣和生物瓣。机械瓣耐久性更好,但患者需要终身服用抗凝药,有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并发症。相比机械瓣,生物瓣患者无需终身服用抗凝药,术后生活质量高,但会面临瓣膜衰败问题,平均使用寿命在10-15年之间,衰败后需要进行二次手术。”
“我们基本上鼓励50岁以下,相对年轻的病人用机械瓣,但是50岁以上、有职业要求无法吃抗凝药、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患者,可以考虑选择生物瓣。”薛松教授进一步说道。
不过,随着抗钙化防衰败等相关技术进展迅速,生物瓣的耐久性也变得越来越高,生物瓣和机械瓣的耐久性差异逐渐缩小,原有的两难抉择也变得相对更容易。
薛松教授表示,如今有了介入式生物瓣膜后,对病人年龄的考虑会有所放低,生物瓣膜的服务范围也更宽泛了。“理论上介入瓣膜从一开始出来就是为了高龄高危的病人,耐受不了心脏外科手术才用介入瓣,现在主动脉瓣位的介入瓣膜已经从高危病人到中危病人,乃至低危病人都在尝试。”
技术更先进了,治疗理念也在发生变化。在进博会现场,搜狐健康听到心外科专家们最为热议的一个词便是“全生命周期管理”。也就是说,在考虑如何选择人工瓣膜前,外科医生会提前给患者做好全生命周期管理规划,规划好治疗前先做什么、选择什么瓣膜、怎么维护、如何后续治疗等等一系列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