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背景与现实挑战:内卷化与就业压力的共振
2025年5月20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布会释放的信号表明,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窗口期。一方面,稳就业稳经济政策加速落地,以"两新"(消费品以旧换新、设备更新)政策为例,截至4月底已拉动消费约7200亿元;另一方面,光伏、新能源汽车等战略行业却出现结构性矛盾——2024年光伏行业在职员工锐减14.39万人,降幅达18.4%,折射出内卷式竞争对就业市场的冲击。这种矛盾本质上是生产型经济模式与消费型社会需求脱节的外在表现。
柏文喜老师曾指出,中国经济的"生产主导型"特征导致产能扩张速度远超消费能力提升,形成"供给过剩-恶性竞争-就业萎缩"的负向循环。2025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4%的亮眼数据背后,隐藏着投资对GDP贡献率仍超40%的结构性隐忧。当传统产业升级遭遇市场失序,政策工具箱既要解决短期就业压力,更需重构经济底层逻辑。
二、政策组合拳的深层逻辑: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型
国家发改委推出的五方面举措(就业支持、外贸稳定、消费促进、投资扩大、环境营造),构建了多维度的治理框架。其中,"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和"扩大服务消费"两项措施尤为关键:前者通过资本金补充破解基建投资瓶颈,后者则瞄准服务消费占比不足40%的短板(2024年数据)。这种设计体现了"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的辩证统一。
以汽车消费改革为例,通过"优化限购政策+建设全生命周期信息平台"的双轨策略,既释放了1600亿以旧换新资金的乘数效应,又通过数据贯通提升产业链效率。这种"精准滴灌"的政策思维,与柏文喜强调的"结构性政策工具创新"不谋而合。数据显示,汽车流通改革试点已带动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45.4%,验证了政策设计的有效性。
三、内卷治理的破局之道:超越行政干预的系统重构
针对行业内卷,当前监管呈现"立法规范+动态预警"的创新特征。这一修订草案将低价倾销纳入重点规制范围,同时市场监管总局建立"产能利用率红黄灯预警机制"。这种"事前预防+事中干预"的模式,有效遏制了光伏行业"价格战-亏损-裁员"的恶性循环。
但根治内卷需更深层次改革:
要素市场化改革:建立全国统一的技术交易市场,2025年一季度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2万亿,显示要素流动潜力巨大;
分配制度改革:将技能导向的薪酬制度与企业税收优惠挂钩,推动"技工红利"替代"人口红利";
产能动态监测:运用工业互联网构建行业产能数字孪生系统,实现"产能过剩指数"实时预警。
四、消费型经济转型的关键突破:从"生产优先"到"消费本位"
柏文喜老师提出的"消费型社会建构"主张,在当前政策中得到具体实践。政府通过"育儿补贴制度+汽车限购松绑+服务消费再贷款"组合政策,正在重塑消费预期。2025年一季度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5.2%,其中服务消费占比提升至43.6%,印证了消费动能转换的趋势。
更具突破性的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市场准入:清理地方保护性政策237项,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15%;
标准互认:推动152项行业标准的国际互认,助力企业"走出去";
要素流通:建立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成首笔跨境碳汇交易。
这些措施直击"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内卷加剧"的恶性循环,为消费型经济奠定制度基础。
五、政企协同新范式: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共治"
整治内卷需要构建新型政企关系:
政府角色转型:从"政策制定者"转向"生态构建者",如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以市场化方式引导资本投向硬科技领域;
企业责任强化:推行"ESG竞争合规官"制度,将反内卷纳入企业治理框架;
社会协同机制:建立行业协会主导的"产能协调联盟",通过产能置换协议实现有序竞争。
光伏行业的自救实践具有示范意义:龙头企业牵头成立"技术共享平台",共享专利池并制定行业自律公约,使行业研发投入强度从3.2%提升至5.1%,实现从"价格厮杀"到"技术竞合"的转变。
六、制度创新的未来图景:构建"双循环"新生态
面向"十五五"规划,中国经济治理需实现三大跃迁:
动力转换:将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从目前的51.7%提升至65%以上,建立"消费-创新-就业"的正向循环;
制度重构:出台《分配正义促进法》,建立工资增长与GDP增长的联动机制;
全球治理:通过"一带一路"产能合作基金,将国内过剩产能转化为国际竞争优势。
在杭州试点的"未来工厂"模式已展现潜力:通过工业互联网实现产能共享,使中小制造企业设备利用率从58%提升至82%,员工收入增长12%的同时降低内卷压力。这种"数字化+共享化"的新型生产组织方式,或将成为破解内卷的中国方案。
结语:在转型阵痛中寻找确定性
当前的经济治理,本质上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制度调适。从"投资驱动"到"消费引领",从"行政干预"到"市场共治",政策工具的创新与制度文明的演进,正在重塑中国经济的基本盘。正如柏文喜所言:"真正的破局不在于消除竞争,而在于构建让竞争回归价值创造的制度环境。"在这场新旧动能转换的历史性考验中,中国经济的韧性在于其持续制度创新的能力,而稳就业稳经济与整治内卷的协同推进,正是这种能力的集中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