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从让孩子 “承担后果” 开始!
陈宸
2024-11-28 22:36:08
在育儿的漫漫征途中,为何许多孩子缺乏责任感,对自己的行为肆意妄为?或许是家长们在孩子犯错时,总是大包大揽,替孩子承担后果,从而剥夺了孩子自我成长与自我约束的机会。


家长们啊,常常扮演了 “责任庇护者” 的角色,却忽略了让孩子在承担后果中学会担当在塑造其健全人格中的关键意义。


以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犯错场景为例,看似是孩子调皮捣蛋不懂事,实则反映出家长在责任教育上的严重缺失:


谁让孩子在责任之路上迷失方向?不就是那些一味护犊、不让孩子直面错误后果的家长吗?


所以说,亲子责任培育最核心的,往往是善推,是一种巧妙引导与适度放手的智慧。


01 不要总是 “代劳受过”,错误后果得让孩子直面


家长们普遍爱 “当孩子犯错后,立刻出面解决问题,将孩子与错误的后果隔离开来”—— 这在家庭育儿实践中极为常见。


孩子在学校损坏了公物,家长第一时间赶到学校赔偿道歉,而不让孩子参与其中,体会自己行为带来的经济损失;孩子与小伙伴发生冲突,家长直接介入调解,使孩子无需面对人际关系破裂的尴尬与修复关系的挑战。

类似的情境中,家长的代劳受过如同坚固的盾牌,孩子则在一旁 “安然无恙”,但也因此失去了对错误严重性的认知,难以树立起正确的责任意识。


偏偏,家长的出发点可能是 “保护孩子免受伤害,维护孩子的自尊心”,殊不知,长期的代劳受过成了孩子责任感成长的 “拦路虎”,反而让孩子在未来面对更大的挑战时,习惯性地逃避责任。


譬如孩子参加比赛失利的例子:孩子在参加一场重要的体育比赛时,因为自身准备不足而失利。家长却安慰孩子说没关系,是对手太强或者运气不好,而没有引导孩子认识到是自己缺乏努力和认真准备导致的结果,没有让孩子承担因失利而失去荣誉、面对他人期待落空的后果。孩子在后续的比赛和学习中,依旧不重视自身的问题,缺乏自我提升的动力。


殊不知,这样的做法才是真正的 “责任意识麻痹剂”。


若干年后,当孩子在工作中因失误而造成重大损失,却不知如何补救,只会推诿责任,回过头一看,自己才是 “责任逃避推动者”。


于是有了这样的画面:


一位家长得知孩子在考试中因作弊被老师发现,家长没有让孩子去面对老师的批评教育和可能的处罚,而是自己去学校与老师交涉,试图淡化此事。孩子在一旁看着家长的 “努力”,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对学业诚信和个人品德的严重损害。


家长困惑发问:“我一直帮他处理问题,怎么他就没有一点责任感呢?”


殊不知,庇护再多,也不如让孩子勇敢地直面一次错误的后果。


02 家长的过度庇护,其实是孩子责任感缺失的源头


无数次的后果包揽、责任豁免、成长阻碍,仿佛在给孩子的心灵注入 “责任逃避基因”。


为何责任感缺失?很简单,因为他们渴望在成长中有机会证明自己的能力,通过承担错误后果来学会修正自己的行为,建立起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态度,而不是被家长的过度庇护所束缚。


每一个 “爸妈来搞定”,都是一个潜在的 “责任感缺失诱因”。家长们总喜欢凭借自己的主观判断,将孩子从错误的泥沼中迅速拉起,忽视孩子内心对成长和责任担当的渴望。


殊不知,当我们用这种过度庇护的方式对待孩子责任培养时,孩子唯一能发展出的便是 “逃避责任的惯性思维”。


譬如孩子在家庭事务中的情况。


许多家长抱怨:“我家孩子都这么大了,家里的事情一点都不操心,好像与他无关一样。” 但可曾想过,正是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从未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的决策和承担因决策失误带来的后果。比如家庭装修时,孩子提出一些不合理的建议,家长没有引导孩子思考建议的可行性,而是直接否定,当装修出现一些小问题时,孩子也不知道是自己的建议可能导致的,因为他从未承担过相应的责任。


于是有了这样的情景:


孩子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被分配到组织一次活动的任务。但由于孩子缺乏责任感,对活动的各个环节都不认真对待,出现了场地安排冲突、物资准备不足等问题。当活动失败后,孩子没有反思自己的问题,而是抱怨其他成员和外部因素,因为他在家庭中从未学会承担责任,在面对自己的失误时只会逃避。


结果呢,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责任感严重缺失,在学业上对学习成绩不在乎,在社交中对朋友的信任随意辜负,在家庭里对家人的付出不懂珍惜,家庭氛围也因孩子的不负责任而变得紧张压抑。


家长心里觉得孩子没出息,而孩子心里想着:


“你们从来不让我承担后果,我怎么能学会负责呢?”


03 亲子责任铸就是双向互动,引导才能有担当


亲子责任铸就本是双向的交流与助力,但不少家长却当作单方面的 “责任强加”。


不理解孩子在面对责任时的心理变化,忽视孩子从成功承担责任中获得成就感与他人信任的渴望,只一味以自己的庇护方式去阻碍。孩子自然感到压抑,甚至产生对抗心理。


沟通,是亲子责任铸就的关键。与其盲目地代劳受过,不如静下心来,成为孩子的责任导师和心灵支持者。


比如,孩子在不小心打破邻居家窗户玻璃后,假如我们一味以 “这只是个小意外,爸妈来赔” 为由,不让孩子参与赔偿和道歉的过程,孩子往往会对自己的错误行为不以为然,并且在未来可能会更加鲁莽行事。


倘若转而用平等的姿态与孩子探讨打破玻璃的原因、造成的影响以及如何去弥补,引导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钱赔偿,鼓励孩子亲自向邻居道歉,并在孩子完成这些后给予肯定和鼓励,效果会截然不同。


于是有了这样的场景:


家长听到孩子打破邻居玻璃后,立刻说:“别害怕,爸爸去处理,你回屋玩吧。” 孩子如释重负,没有对自己的行为有任何反思,在后续的生活中也没有更加小心谨慎。


第二次,家长换了种方式:“宝贝,你打破了邻居家的玻璃,这是个错误哦。我们要一起想想怎么去弥补,你可以用自己的零花钱去买一块新玻璃,然后真诚地向邻居道歉,我相信你可以做好的。”


孩子欣然接受,在赔偿和道歉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责任的重量,也感受到了承担责任后的轻松和自豪,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注重自己的行为,亲子关系也在责任铸就的过程中得到了改善。


所以事实上,亲子责任铸就的秘诀并不在于家长的保护力度,而是引导的智慧与放手的勇气。


家长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1. 放手但不放弃:合理放手,让孩子在责任承担中感受到信任,才能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适当的放手不是完全不管,而是在孩子面对责任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支持,让孩子在承担后果的过程中收获成长,这种 “历练” 的经历才是最好的成长。


  1. 平等交流而非一味命令:每一次的交流都是责任担当的契机。


当家长放下架子,与孩子交流责任问题而非强制要求,孩子会更愿意接受引导而不是抗拒。


  1. 自我反思,成为孩子的榜样:孩子对家长的模仿往往超乎想象。


倘若我们自身表现出勇于担当、敢于面对错误和积极解决问题,孩子自然会受到感染。


亲子责任铸就不只是对孩子责任感的培养,更是对自身教育理念与素养的提升。


由此可见,亲子责任铸就之难,其实在于如何做 “善于引导而不庇护的家长”。


面对亲子责任培养的问题,选择是继续过度庇护,还是尝试以智慧引导方式促进?


在孩子责任成长的旅程中,孩子不是一个被动的被改造对象,而是一个有情感、有潜力的 “责任担当塑造者”。


唯有在不断调整、理解和互动中,亲子在责任铸就方面才能达成理想的效果。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