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为什么有的人权力不大,戾气却很大?
昆仑云曦
2024-10-10 20:40:00

#新星计划5期#

作者/昆仑云曦       【原创首发】

《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他认为,君子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注重自我修养,而小人则相反,往往追求个人利益,忽视道德。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即使权力不大,也会表现出强烈的戾气——他们可能更倾向于追求个人利益和权力的满足,而不是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我曾经看过一篇报道,有一家公司的几个主管在给职工发工号牌的时候,坐在高大舒适的沙发后面,前面摆着宽大的办公桌,越过办公桌,这几位主管随意往地上扔员工的工号牌,很多员工蹲在地上,紧张忙碌地去翻看、查找自己的工号牌。

有些人为什么在职场上总喜欢对别人颐指气使,源于这种人自身就是只关注权威,不假思索服从权威,而不去思考人性的美善正真。形成习惯,这类人总想对别人发号施令,总想通过别人那种卑微或者遵从的表情,来获得满足和自尊。

法家思想中的“权力至上”观念也可能导致这种现象。法家认为,权力是统治的基础,因此强调对权力的追求和维持。这种观念可能导致一些人即使权力不大,也会试图通过对他人的控制和指挥来体验权力的感觉。

《非暴力沟通》一书的作者马歇尔•卢森堡认为,我们大多数人使用的语言倾向于评判、比较、命令和指责,这些沟通方式,导致很少鼓励我们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

马歇尔•卢森堡认为,异化的沟通方式的基础是性恶论。长期以来,我们强调人性本恶以及通过教育来控制天性。这导致了我们对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常常心存疑虑,以致不愿去体会自己的内心世界。

马歇尔•卢森堡:异化的沟通方式源自等级社会或专制社会,同时也支撑着它们。对于国王、沙皇、贵族来说,将臣民训练得具有奴隶般的精神状态符合他们的利益。“不应该”“应该”和“不得不”这些表达方式特别适合这个目的:人们越是习惯于评定是非,他们也就越倾向于追随权威,以此获得正确和错误的标准。因为他们一旦专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就不再是好奴隶和好属下了。下属的遵从似乎让他们“获得”了一种非常虚伪的满足感,觉得自己高高在上,体验了一回作为权威的感觉。

其实,任何人都永远无法强迫他人按自己的期待生活。

人们有选择权。有的人选择了担当责任,而有的人选择了唯命是从。

当一个人真正愿意对自己和他人的人性负责任的时候,往往不会屈从于错误的命令,也不会教条呆板地执行错误的命令。而是采用尊重人性,理解人性的柔性沟通方式。

负起责任就是尊重人性的深处的和谐友善,平等互利,共同繁荣。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