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第三届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在云南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4-10-29 15:17:45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孙美娟)10月26—27日,“第三届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在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问题学生和问题教育”。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王旭明谈到,在理论层面,“问题学生”这一概念并不存在,也不应该存在。然而,在现实教育实践中,“问题学生”是一个特殊现象,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面临的难题。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意识中,“问题学生”已经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现实。

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主席、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李镇西表示,随着学生心理健康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问题学生”,如何改变旧有教育价值观、发挥教育的积极作用改变“问题学生”,已经成为需要直面解决的社会问题。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学院教授李玫瑾表示,养育和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内卷”现象严重应尊重和顺应个体心理发展的自然性,避免过度强加外在目的,以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校长刘长铭也持同样观点。他认为,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内卷”和价值观的偏差。教育的增值应该体现在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信心的提升、态度的转变、精神的振奋、兴趣的激发、动力的增强、特长的发展、眼界的开阔、目标的明确,甚至形成坚定的信仰。一个人的价值在于其不可替代性,而教育的价值不应仅仅通过考试分数来衡量。

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张皓认为,许多家长错误地将教育等同于说教,认为只要对孩子说了,就完成了教育的任务。这种过度说教的现象导致了教育者和学生两种病症:教育者患上了“过度说教症”,而学生则出现了“教育说辞消化不良症”。

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丑小鸭中学办学至今已有13年,帮助了近3000名问题学生回归社会,在对不适应传统教育的学生加强教育矫治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丑小鸭中学校长詹大年认为,“问题学生”的产生是由于教育设计未能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导致教育与学生个性之间出现矛盾。问题的背后,往往是未被关注、未被满足的需求。

“你眼中的问题,其实是别人的解决方案。”在一线教育工作中,南京市首批德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南京市首届德育工作带头人郭文红深刻体会到,比爱孩子更重要的是懂孩子。她认为,只有读懂孩子的心理,才能真正理解、包容甚至心疼孩子的行为。

论坛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主办,昆明市第一中学宜良学校和宜良县丑小鸭中学承办。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 常畅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