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浅析表现手法:“意象和象征”、“铺垫和伏笔”
青山遮不住
2024-11-12 06:55:07
 #顶端冬日创作季# 

    表现手法有很多种,其中比较难掌握的是意象、象征、铺垫、伏笔,下面我通俗地解析一下,相信看完下文,以后再在阅读题中偶遇它们,你一定能快速认出来。
    1、意象和象征:
    (1) 意象:阅读题,特别是诗歌的阅读,经常会问到:用什么意象表达情感的?所谓意象就是表达意思的具体形象,它本质上就是一个形象。比如《梅岭三章》中诗人用“泉台”“烽烟”这两个具体形象作意象,表达了“”革命征程很艰辛”这个意思。
    (2)象征:比意象复杂一些,是指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暗示特定的人物、事理或感知的过程,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象征。象征是用形象征服你,让你明白道理的。比如《白杨礼赞》中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用白杨树这个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不屈不挠、挺拔向上的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
    (3)意象和象征都是通过“象”表达作者的意思。意象,所要表达的感情被物化,加深了审美的愉悦;象征,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比如,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鱼象征年年有余;蛇象征邪恶;狐狸象征狐媚的女人;狗象征忠诚。
     2、铺垫和伏笔:
     二者都是小说的表现手法。
     (1)从形式上来看,铺垫,又要铺陈又垫高,肯定要说很多话了,语句较多,比如一些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甚至人物描写等就是铺垫;而伏笔,伏者,埋伏也,就好比埋了个地雷,后面一踩才会爆炸。伏笔是隐含性的话语,是暗示性的话语,言语很少的,点到为止。
     (2)从作用来看,伏笔与下文承的“点”有一定的距离,很多时候甚至是文首与文尾不距离。而铺垫一般是紧接着,如铺完环境、景物,就垫高舞台让人物出场。
  (3)比如《背影》的开头写父亲差使交卸了、祖母死了,家中光景惨淡,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是铺垫,处境如此艰难父亲已经疲惫不堪,却仍然时时刻刻挂念儿子,这才是真爱呀。在写父亲爬月台买橘子前,作者又铺垫了父亲是个胖子,胖当然爬月台会吃力了,这样铺垫,让感情更加真挚。                   
 (4)伏笔是暗示后文情节的。比如《项链》中有三处伏笔,在借项链时,玛蒂尔德的朋友佛来思节夫人相当大方,毫不迟疑地说“当然可以”;当玛蒂尔德去买项链时,珠宝店的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后说“我只卖出了个盒子”;当玛蒂尔德去还项链时,未来思节夫人并没有打开盒子,表明她对这个项链并不在乎。
  《最后一课》中开始写小佛朗士上学路上看到许多人在布告牌前看什么,并且交代最近一些坏消息都是从哪儿传出来的,但是小弗朗士并没有去看,作者在这里也没有写,但暗示了会有坏消息。后来上最后一课了,小弗朗士才恍然大悟上面的坏消息就是祖国已经被普鲁士占领,他们都是亡国奴了。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