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知识产权助力新时代中部地区崛起
大河健康报
2024-08-28 10:36:24

本报记者 杨振东 刘广辉 文/图




国家知识产权局郑州发布会召开

8月21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在郑州举办“知识产权助力新时代中部地区崛起”新闻发布会,介绍知识产权系统服务中部地区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等相关举措和工作成效。

河南省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党组成员刘怀章出席发布会并在回答记者提问中详细介绍了河南知识产权工作的进展情况。


“7+28+N”产业群链规模持续壮大

刘怀章介绍,推动“7+28+N”产业群链规模持续壮大,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河南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河南省知识产权局围绕这一任务,实施“三个工程”,加快培育一大批主攻硬科技、掌握好专利的群链创新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瞪羚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加速形成重点产业领域知识产权竞争优势。

实施重点产业链知识产权强企培育工程。

目前,河南共拥有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320家,省级知识产权强企921家,实现了重点产业链知识产权强企全覆盖。

推动各级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等中小企业、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试点单位进入专利产业化样板企业培育库,截至今年6月底,登录企业3723家,遴选预推荐企业3295家。

实施重点产业链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建设工程。截至目前,河南省规模为3亿元的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已累计完成项目股权投资10个,涉及金额1.95亿元。

建成国家知识产权交易运营(郑州)试点平台并平稳运行,布局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物农业2个国家级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

实施专利导航工程。河南出台省级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管理办法、工作指引、评价指标等政策文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专利导航政策支撑体系。

2023年,新获批国家首批专利导航服务基地5家,新认定省级专利导航服务基地8家,累计达到15家,向国家知识产权局备案专利导航成果140余项,数字化成果2项,实施专利导航项目100余项,导航重点产业销售额超千亿元,为河南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高质量现代化知识产权强省建设成效显著

2023年9月,河南省与国家知识产权局举行了共建高质量现代化知识产权强省大会。

刘怀章回顾道,近一年来,河南省知识产权工作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指导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知识产权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高质量现代化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01、顶层设计持续完善

河南省委、省政府持续将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省委、省政府年度重点督查督办事项,纳入对地方党委政府的绩效考核和营商环境评价。

联合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共建高质量现代化知识产权强省实施方案》及工作要点。

出台《河南省地理标志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审议通过《河南省专利保护条例》修订稿并报送省人大。

02、创造活力持续增强

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商标和地理标志品牌建设工程,不断激发创新主体创造活力。

截至今年6月,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8.8万件,是“十三五”末的2倍;有效注册商标总量达201.9万件;培育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16个、地理标志商标113件。

评选表彰了4届省专利奖,累计奖励中国专利奖、省专利奖获奖专利2697万元,获奖项目在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和“卡脖子”技术上实现突破。

03、运用效能持续优化

国家知识产权交易运营(郑州)试点平台建成并平稳运行,布局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物农业2个国家级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

建成专利导航服务基地15家,导航重点产业销售额超千亿元。“西峡香菇”“灵宝苹果”等8件地理标志入选中欧地标产品互认互保清单。

04、保护能力持续提升

持续深化知识产权行刑衔接,加强对重点领域和区域的行政执法力度。多部门联合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省内十市、晋冀鲁豫四省十八市执法协作机制进一步深化。

建设新乡、洛阳2个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郑州(创意产业)、漯河经开区(食品)、禹州(钧瓷)3个快速维权中心,建设“信阳毛尖”等4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

2023年,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达82.53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05、服务质量持续提高

培育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320家,较“十三五”末增长2倍。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城市5个、试点示范县(区)7个。

充分发挥专利审协、商标审协“双中心”的资源优势,联合培育了200余家创新型企业和“黄河”“鲲鹏”“唐宫夜宴”等重大项目、品牌。

建成各类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83个,服务全省各类经营主体100余万家(次)。


探访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新闻发布地方行”

■编者按:

中部地区创新势头足,知识产权保护需求旺盛。

8月19日,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新闻发布地方行”活动启动,首站走进河南,探访知识产权工作经验和亮点。

8月19日~21日,人民日报、央视等央媒和河南日报、河南广电等省媒,共15家主流媒体采访团先后来到许昌禹州市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钧瓷),探访孔家钧窑和坪山钧窑如何用足地标优势,让专利呈现艺术之美;走进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倾听专利指路故事;深入汉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郑州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了解各领域头部企业知识产权促进、运用和保护之道。

河南市场监管周报全程参与,特推出本组报道。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新闻发布地方行”活动之河南篇

禹州站:地理标志保护让钧瓷绽新彩

01、许昌禹州(钧瓷)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严保护成效显著

作为钧瓷的中国唯一产地,禹州是如何保护钧瓷文化和知识产权的?

明晰的时间线能告诉您这一切:

2003年,钧瓷成功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009年,钧瓷河南省地方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同年,“禹州钧瓷”成功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2015年,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钧瓷)获批筹建;

2021年12月17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下文批准成立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钧瓷)。

目前,示范区的钧瓷用标企业已达71家。

2004年以来,禹州共举办十二届“钧瓷文化旅游节”,禹州钧瓷在全国的知名度一步步提升。


为进一步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2021年11月,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复同意建设中国禹州(钧瓷)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为全省第二家快速维权中心。

2024年,该中心通过验收并投入运行,为企业提供专利快速授权、快速确权、快速维权“一站式”服务。


禹州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顾占勋介绍,该中心投入运行后,通过召开钧瓷企业知识产权培训会、实地入企走访调研等方式,充分利用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核批准钧瓷产业以及其他行业领域的25个洛迦诺分类号小类对企业备案和预审操作进行针对性指导,外观设计专利从申请到授权周期由原来的4至6个月缩短到仅用3~10个工作日,全面提升专利申请质效。

禹州还指导帮助钧瓷企业加强钧瓷产品质量监管,夯实企业自检为主、政府监督抽查为辅的“1+1质量检测模式”。

2021年5月,国家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河南)正式成立,钧瓷产品合格率连年保持100%。


禹州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坚持日常监管与专项行动相结合、全面保护和重点产业保护相结合,知识产权严保护成效显著。

目前,禹州钧瓷产业已形成集生产、仓储、交易、旅游、会展的完整链条,全市钧瓷生产企业200余家,从业人数达3.2万人,年产量240万件(套),年产值26亿元。


02、孔家钧窑:参与起草钧瓷“地标”国家标准

每一件钧瓷作品都是孤品,但钧瓷的产业化生产和釉色研发一直是个难题。

1993年,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钧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孔相卿领衔的孔家钧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孔家钧窑”)成功研发出钧瓷液化气窑炉,使钧瓷烧制的成品率实现跨越式提升,现在每天可生产出数百件产品。


在钧瓷釉色研发层面,孔家钧窑成功烧制出北宋天青挂斑、里蓝外红等钧窑传统釉色的同时,创造性地研发出钧窑铜系青蓝釉、铜系金红釉等专利釉色,其中的钧窑铜系青蓝釉成功获授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伟人尊》、联合国总部收藏的《四海升平》、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的《鼎盛华夏》、被誉为“钧瓷第一壶”的中原壶……上千件精美的钧瓷作品陈列在1800平方米的孔家钧窑瓷艺术馆。


孔家钧窑拥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人、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8人、中高级职称和专业技术人员20余人,国家外观专利10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孔家钧窑参与起草了《地理标志产品钧瓷》的国家标准,于2009年发布施行。


03、坪山钧窑:专利焕新古老钧瓷

8月19日下午,历经26小时的柴烧,在禹州市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示范区的大坪山老窑口,一窑经过手拉坯烧制的钧瓷作品即将诞生。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是红?是紫?有纹路?又或是流釉?马上揭开谜底!只见工匠师傅戴上手套,从容谨慎地抠掉一块窑门口的砖,在漏出一个小口时,用铁钩钩掉一块块红泥巴和耐火砖……当第一件作品出现在众人面前,坪山钧窑艺术大师刘中玄介绍:“这是一个纳壶罐。其釉色看上去像是玫瑰红……”

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钧瓷)重点企业,禹州坪山钧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坪山钧窑”)于1999年创立,坚持传承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烧制技艺,通过纯手工拉坯技艺,将钧瓷的古典雅韵、含蓄柔美与现代艺术的灵动完美结合起来。

坪山钧窑还独家推出专利作品——钧瓷首饰,打开新的钧瓷创作艺术之门。


作为钧瓷技艺和钧瓷文化的传承者,守正创新至关重要。

截至目前,坪山钧窑成功申请外观专利58个,实用型专利26个,不仅体现坪山钧窑在技术研发方面的实力,也为产品注入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新闻发布会地方行”活动之河南篇

郑州站:知识产权护航企业创新发展

01、审协河南中心:护航企业创新发展

在位于郑州市龙子湖的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以下简称“审协河南中心”),记者了解到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促进、运用背后的这一强大支持力量。


“我们不只做好专利审查主责主业,还努力做好知识产权社会服务工作。”审协河南中心负责社会服务的工作人员说:“对于中高端企业,我们可以聚焦‘卡脖子’技术、科技攻关、海外贸易等个性化需求,制定‘一企一策’,助力企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于小微企业,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开展‘专利导航’服务,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

审协河南中心还开展了专利导航支撑河南地理标志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河南驻马店市泌阳县“泌阳花菇”是当地有名的地理标志产品。

“泌阳花菇”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但当地企业反馈,由于花菇脆片含油量太高,影响产品口感,直接对产品销量产生影响,这怎么办?

审协河南中心迅速选拔食品加工领域优秀审查员成立项目团队,从上千篇相关技术专利文献中,通过人工筛选和重点专利技术分析,提供了3个技术改进方向,并提供了10余项没有侵权风险的专利技术,为企业降低花菇脆片含油量提供了技术思路。

在技术改进等因素的推动下,企业的花菇脆片销售额从2021年的7600万元,增长到2023年的近2亿元,并且产品85%销往海外。


这仅仅是审协河南中心发挥专利信息优势,护航企业创新发展中的一个例子。

记者了解到,审协河南中心服务范围涉及中部地区的河南、山西、江西、安徽等省份,服务中部地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创新主体240余家,开展各类服务项目300余项。

其中,河南多家科技领军企业都曾接受中心的专项服务,如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审协河南中心还助力地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推动知识产权文化传播;支持新乡、洛阳等20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培养专利预审人才近百人;持续为河南省提供第三方专利质量评价,连续支持三届河南省专利奖评审。


02、郑机所:支撑我国关键领域技术创新

在河南省首批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试点企业”郑州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郑机所”),记者见到了芯片封装的核心材料——一盘直径只有头发丝五分之一的键合线,制造技术难度极大。


键合线制造作为典型的“极端制造”,其背后是百亿级甚至千亿级产业链的安全,支撑芯片不断地迭代和发展。

为了攻克键合线的制造技术难题,郑机所总工程师、新型钎焊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龙伟民和郑机所钎焊团队连续吃住在公司月余。


要在一元硬币这么大的面积上安装1600根精密键合线,并且成分要求精细,千分之一的偏差就可能对性能产生波动,难度可想而知。

龙伟民形象地介绍,这相当于将一小滴墨水滴到一大缸水里,如何调整比例使其均匀化,需要尝试迭代8次到10次。

微信里的“专利记录本”也是龙伟民的“专利”:“一有专利思路,我就立马记下来,防止忘记。

同时创新一个,申请一个!”因专利申请量大质优,他获聘中国专利审查技术专家。

“十三五”期间,郑机所累计授权专利840件,其中发明专利278件,国外专利58件,形成了多个专业的专利池布局,有力支撑了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关键领域技术创新。



03、汉威科技: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名副其实

汉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威科技”)是郑州本土企业、国内气体传感器行业领军企业,拥有自主研发的多项核心技术,气体传感器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75%,居国内第一。


在汉威科技展厅,记者看到了各种检测“神器”:和手机连接的家用燃气报警器,能够实时感知可燃气体泄漏;环境监测器,可以捕捉到空气中微小的变化……


作为一家传感器研发生产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国家技术示范创新企业,汉威科技保持技术领先的“秘诀”正是在自主创新上保持持续的研发投入,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展开研发创新,同时积极运用专利信息进行技术转化和商业化应用,推动研发成果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截至2023年底,汉威科技现有专利总数903项(其中发明专利161项),软件著作权788项,商标104项。

汉威科技传感器业务早已超出气体传感器范畴,可生产气体、压力、流量、温度、湿度、光电、加速度等17大系列、300多个品种的传感器,自主研发的气体、光电、压力、流量、振动、柔性传感器已达国内领先水平,应用场景涉及工业生产、医疗等多个领域,并着重布局了柔性传感器应用场景和车用传感器市场。


04、宇通客车:客车高速安全跑有秘籍

在最大坡度为40.3°的环形跑道上开客车,你敢相信吗?8月21日,记者在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宇通客车”)的新能源工厂试车道见证了这一幕。


据介绍,该项目主要检测的是车辆的加速性能在最大40.3°环道离心力加速实验路面,测试车辆速度可达70km/h,在车辆“飞檐走壁”时验证性能的稳定可靠。

在这里,高环车道测试仅仅是其中一个环节,还有爬坡路、搓板路等。在高速测试中,车辆要在全长2200米的高速测试路上一路“狂飙”,充分测试车辆的高速稳定性、转向稳定性、制动稳定性、车内降噪性能、底盘性能和整车加速性能等,确保交付车辆能“高速跑”。

“不把市场当试验场,要把试验场当市场”是宇通客车专业试车场上的“警世恒言”,背后展现的更是创新技术含金量。

据了解,宇通客车依据车辆实际场景,建立了3S(防水、防触电、防火)新能源安全技术研究架构,全覆盖新能源客车运营安全范围,全场景持续提升新能源客车安全。


截至目前,宇通客车已完成269项国家、行业、地方及团体标准制修订工作,在行业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拥有授权专利3534件,其中发明专利825件,新能源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均居客车行业第一。


05、中铁装备:盾构/TBM产业的开拓者和领军者

8月21日,记者来到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装备”)总装车间,2台出口新加坡长度近120米的盾构机正在有序组装。


据了解,中铁装备拥有全断面隧道掘进机特级生产资质,在国内布局近20个组装基地,国外布局5个研发中心,专业从事盾构/TBM、各类隧道机械化专用设备、地下空间开发等研发。

盾构/TBM年产能300台,隧道专用设备年产能340台,产品畅销国内外。

不久前,我国最深海底隧道——深江铁路珠江口隧道传来喜讯,由中铁装备研制的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大湾区号”率先完成了1468环全部掘进任务,到达既定里程,标志着深江铁路全线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我国在探索盾构隧道施工智能化道路上迈出坚实一步。

作为全线控制性工程,深江铁路珠江口隧道全长13.69公里,使用两台盾构机相向掘进。

“大湾区号”掘进的2标段盾构法隧道长2930米,隧道水下最大埋深115米,最大水压高达1.06兆帕,创下了我国海底铁路隧道最深纪录。


截至目前,中铁装备盾构/TBM订单总数超过1700台,已出厂近1600台,设备累计掘进隧道5000余公里,出口至意大利、法国、丹麦、澳大利亚、新加坡等5大洲32个国家和地区,为全球客户提供中国装备和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