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历史文化】都江堰,几千年流不尽的英雄气||谢羽
方志四川_顶端号
2024-11-03 16:29:29

都江堰

几千年流不尽的英雄气

谢 羽

西蜀大地,从青藏高原到成都平原,地势陡然变化。西北层峦叠嶂、万峰林立;东南一马平川、平畴万里。远古时期的成都平原,既有洪水之灾,又有干旱之苦,还有内涝之害。经过古蜀三王两帝接续奋斗,到大禹、鳖灵治理水患,再经李冰率众建成都江堰之后,成都平原方得安居乐业、民丰物阜。

都江堰背靠青藏高原,东南一马平川、平畴万里。

都江堰造就了天府之国,促进了秦国一统天下,间接影响了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从根本上构建了成都平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格局,奠定了四川在中国的地位,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无坝引水工程、中国古代划时代的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文化鼻祖。今天,只要说到古代水利、水利遗产、生态水利、水文化、人水和谐,都绕不开都江堰。只要说到民族自豪、文化自信、历史自觉,也会把都江堰当成一个成功典型!

回溯历史,沧海桑田。从蛮荒化外、沼泽遍布的西南一隅,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都江堰造福万民、泽被后世,艺传四海、饮誉全球。很多学者都在探讨、研究都江堰传承千年、历久弥新的密码。

抚今追昔,探本求源,都江堰流淌的不仅仅是岷江的水,更是几千年流不尽的——英雄气!

都江堰2023年清明放水节情景

勇于担当

敢为人先的英雄气

“岷山导江,东别为沱。”

“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

“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这是《尚书·禹贡》《华阳国志》《史记·河渠书》中分别记载蜀地早期的三位治水英雄——大禹、鳖灵以及李冰的治水事迹。

短短几行字,似乎是云淡风轻、弹指一挥,实则是数代人前仆后继、血泪成河的壮举,惊天地、泣鬼神!

由于没有完整准确的记载,我们无法知道蜀地早期的官员率领民众治理水患的具体情况。但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艰难。从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年代走过来,从穴居山林走到平原旷野,面对崇山峻岭、惊涛骇浪,为了生存,为了子孙后代,大禹、鳖灵、李冰义无反顾,率领民众,几乎是赤手空拳与大自然以命相搏,凿山开渠,壅江筑堰,建成了中国古代划时代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都江堰四大传统堰工技术,不知战胜了多少艰难险阻,不知付出了多少代价,不知牺牲了多少人!是何等的惨烈,何等的悲壮!

让我们今天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岷江自川西高原由北向南蜿蜒曲折,汇纳百川,奔腾咆哮,在灌县(今天的都江堰市)冲开龙门山的层峦叠嶂,进入成都平原。无论是岷山导江、决玉垒还是壅江筑堰、开凿离堆,都要面对几个问题。一是选址,二是布局,三是取料,四是如何形成的坚固的工程,五是凿玉垒山开宝瓶口,六是解决水中作业面临的安全问题,此外还必须要有持续的人力支持、经济支持。当时中原地区仅仅是处于铁器时代,巴蜀地区更为落后。当时的蜀地先民没有水泥、炸药,没有高效的运输工具,没有充分的安全保障条件,要驯服岷江这条孽龙,不但要敢为人先,而且要做好付出巨大牺牲的准备。但他们终于建成了都江堰。伟大的治水先贤、勇敢的巴蜀人民,感天动地、气壮山河,可以说是用血肉之躯堆出来的!

从古至今,巴蜀大地流传着很多关于都江堰的神话传说。比如李冰斗江神、李冰化龙保护都江堰、李冰升仙、李二郞降恶龙、二郞担山赶太阳、赵昱斩蛟等等,都是人民对祖先创建都江堰和治水的赞美,都是人民对都江堰发展历程原始的、朴素的民族心理反映。

我相信他们是人,我更相信他们是神。

除了“英雄气”三个字,我无法理解他们的成功!

都江堰渠首三大工程

道法自然

重科学的英雄气

真正的英雄,决不是对抗规律、一味蛮干,而是尊重科学、顺应自然,以最小的代价、最小的改变自然,来争取最大的成功,而且有利于工程的持续运行,促进自然生态的良好循环。几千年前,当很多地方还是原始蒙昧时期时,以李冰为代表的蜀地先民就不断实践、总结体验,以敬畏和学习的心态面对自然宇宙,识察山川地理,掌握水流特性规律,再乘势利导,建成和完善了都江堰。都江堰的成功,诠释着道法自然、尊重科学的英雄气,而且深深影响了后世。

道法自然集中反映了都江堰的建设者和历代管理者对自然的态度,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运用,将自然条件的客观性、水沙运动的规律性、工程运行的协调性、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它既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一种实践遵循,避免了工程设施与自然的正面冲突,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自然的改变,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自然的负面影响。它最直接的好处是避免了自然对人类的反噬,而且最大限度地节约了后期运行成本。

都江堰鱼嘴远眺

道法自然在都江堰体现得很充分。都江堰采用无坝引水,“不与水为敌”;宝瓶口居高临下,利用自然之势来引水;开凿宝瓶口采用火烧水激的方法,取得成功而且减少了对山体的扰动和破坏;都江堰三大工程工程有机运行,利用自然规律来实现分水、泄洪、排沙、取水;建设和维护所用的材料因地制宜,生态环保;取水只取岷江来水的一部分,尽量减少对原有自然系统的改变;而且工程的运行形成了新的生态平衡。即使工程受到损毁,它的废弃物也不会造成生态灾难。

经过2200多年的沉淀升华,道法自然可以说是都江堰的灵魂,形成了一种广泛的社会认识和文化现象,用工程实践体现了东方哲学思想,不但影响了中国的治国理政,而且流播四方。今天,都江堰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光辉典范。当我们反思工业文明带来的弊端时,自然而然地会把目光聚焦到都江堰。古老的东方哲学一旦和当今的现代科技有机结合,就会孕育出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新的基因,启迪人类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都江堰清明放水节砍杩槎放水

因时制宜

与时俱进的英雄气

都江堰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更不是一成不变。几千年岷江的洪流冲刷和人类社会的风云变幻,一直影响着都江堰的发展。都江堰的发展史上清晰地镌刻着巴蜀各个时期水利进步的烙印。总结都江堰的历史,就会发现:都江堰人从来就不是躺在祖先的功劳簿上坐享其成,而是因时制宜、与时俱进地执着向前。

“历代治蜀者均以治水为重”。在管理组织机构方面,都江堰在两千多年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省级政府、州县政府及民间的三级管理组织体系。管理机构不断完善,法制不断健全,从兼职管理过渡到专人管理再发展到专门机构管理,从事务管理发展到系统管理,从分散管理发展到全灌区管理,从经验管理发展到制度管理,管理职能逐步完善,都江堰灌面和效益也逐步扩大。

都江堰灌区景象

在工程规模和灌溉效益方面。西汉名臣文翁守蜀期间率先扩大了都江堰灌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把都江堰视为农本国资,征调1200人保护和维修都江堰,并设立堰官专门负责都江堰的管理事务。唐代灌溉面积迅速扩大,益州大都督府长史高俭在都江堰干渠两侧广开支渠;彭州长史刘易从在蒲阳河左岸引水灌溉彭州农田;益州长史章仇兼琼重修通济堰;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修建縻枣堰。他们的努力促进了经济的空前繁荣,为成都平原赢得了“扬一益二”的赞誉。此外,飞沙堰在公元662年建成,标志着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布局的成型。宋代对都江堰的管理进入到规范化高度,特别是形成了岁修制度。

此外,沿用至今的离堆古水则最迟出现在宋代。元、明两代是都江堰堰工技术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笼石”与“铁石”两种治堰方法的反复争论与实践,使都江堰堰工技术和工程结构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并趋于成熟,也促使都江堰人注意到基础的重要作用。清代十分重视治水经验的整理,“三字经”“六字诀”“八字格言”最终定型。

李冰石像及铭文

进入20世纪后,都江堰的管理和维护逐步引进了现代技术和手段。1912年后成立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专业管理机构。新中国成立前都江堰灌面达到280余万亩,主要灌溉成都平原14个县的农田。

新中国成立后,都江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开展渠系改造和闸群配套。20世纪60年代末都江堰灌溉面积达到678万亩。1993年年末突破1000万亩大关。此后,开展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建设。截至2024年,都江堰灌溉成都、德阳、绵阳、遂宁、眉山、资阳、乐山等7市40县(市、区),灌溉面积已达1154.8万亩,同时提供生活、生态和工业用水。

在都江堰制度建设方面。三国时期诞生了中国第一部防洪法令《诸葛亮九里堤令》;宋代颁布《蜀江修堰禁约》;清代设立水利衙门,兼有司法、行政、水利之责。新中国成立以来,都江堰灌区持续推动法治建设。20世纪50—70年代,都江堰管理依据水利政策和规章制度为主,20世纪80年代则依据《水法》等国家和省的法规为主。1997年6月16日,《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条例》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都江堰管理走上了法制化轨道。此后2003年、2018年2次修订。2019年进行第三次修订并于2020年1月1日正式实施,标志着都江堰法治化管理走向新的阶段。

都江堰杩槎围堰

愈挫愈坚

饮水思源的英雄气

很多人认为,都江堰建成后,灌区就是天下太平、高枕无忧。实际上完全不是这样。有据可考的资料显示,都江堰建成后遭受了三次特别大的灾难,一次是自然灾难,两次是因为战乱导致。

新中国成立前,受制于生产力落后和战乱等多种因素,整个社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是比较弱小的。就算在都江堰灌区,自然灾害也时常造成灾难。据都江堰志书记载,从共公元前10年到公元1981年间,都江堰(灌县)发生了80多次较大的洪灾,其中还缺失了两晋南北朝的记录。几乎每20年就发生一次较大的洪灾。洪水来临时,淹田毁房,吞噬生命。最悲惨的一幕发生在1933年。据记载,“10月9日(农历癸酉年八月二十日)下午6时,叠溪小海子溃决,洪水奔腾而下。10月10日凌晨1时,洪峰到灌县境内。据灌县紫坪铺水文站测算,水位上涨2丈2尺(合7.4米),相应洪峰流量约10200立方米每秒……内外江水汇成一片,汪洋无际。浮尸络绎而下。”“统计灌境死亡人数约三千余人,冲毁农田约一万五六千亩。”(另有资料说死亡5000余人)

除自然灾害外,巴蜀地区历史上有两次长达数十年的战争,使富饶的成都平原沦为人烟荒芜的废墟,也造成了都江堰“堰塞渠毁”。第一次是宋末元初,连绵不断的战争进行了50年,四川有70%~80%的人口死于战乱。第二次发生在明末清初,长达37年的战争,四川人口减少了80%。两次战争都造成都江堰长达几十年失修废弃。但是,战争一旦结束,政府和人民就迅速重建都江堰并恢复发展灌面。

从历史上看,新中国成立前都江堰的发展既是一部丰收史,但也是一部血泪史。都江堰工程无数次被毁,无数次重建,无数次完善。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加固工程、完善设施,提升管理水平,实施预报预警,提高抢险救灾能力,都江堰再没有发生大的灌区淹没和人员伤亡事件,才真正完成了从血泪史到幸福史的彻底转变。

1934年,叠溪水毁后工人们正在编织竹笼(庄学本 摄)

两千多年来,都江堰的每一次损毁、每一次重建、每一次生命的代价,都是一次涅槃重生。都江堰人从来没有被困难所屈服,更没有被困难所吓退,而是总结经验、实践探索。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在铿锵前行、行稳致远。今天,都江堰已成为地跨岷江、沱江、涪江三江流域、引蓄结合、配套完善的特大型水利工程体系,滋养着2800万人民,灌溉着全国第一大灌区。

或许,正因为经历了无数次洪灾,都江堰人才懂得了丰收的来之不易;经历了无数次战乱,都江堰人才领悟了和平的弥足珍贵;享受了几千年工程遗产的恩惠,都江堰人才体现出强烈的崇拜英雄和饮水思源的传统!

正是因为都江堰对成都平原、对巴蜀人民的再造之功和生养之恩,人民一直在感恩纪念开基立业的先贤。郡守天天有,人民偏偏就记住了李冰。尽管当时没有详细记载,但人民不断地丰富他的事迹、完善他的形象,而且给了他崇高的、无以复加的礼遇。在都江堰建成之后的七八百年间,李冰先是在《史记》上有名无姓,到《蜀王本纪》中有名有姓但无修都江堰事迹,再到《汉书》上有名有姓有事迹,再到东汉时的石像上成为水神,再到东晋时期《华阳国志》上留名留姓而且事迹全面,最后到南朝时期崇德庙上享受专祭,名耀中华、俎豆千秋。几千年来,都江堰人民一直传承着对宇宙神灵的敬畏、对自然馈赠的感恩、对治水英雄的崇拜、对祖先创业的纪念。至今,都江堰离堆公园、二王庙、伏龙观,什邡的李冰陵、大王庙、二王庙等等,以及每年的放水节(祀水节),还有许多关于李冰及历代治水人物事件的神话传说、戏曲、民俗,都是民间感恩的最直接、最纯朴的体现。关于都江堰的文献典籍更是不胜枚举。每年的清明节、李冰诞辰(民间传说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民众都会自发聚集在都江堰二王庙、伏龙观、什邡李冰陵等地祭祀、怀念李冰及二郎神。自宋朝以来的清明放水节,更是成为当地社会的一大盛事。

都江堰二王庙

今天,李冰已经成了一个特定文化符号,成为都江堰象征、水利行业象征、水利人象征,是都江堰的灵魂,是巴蜀儿女饮水思源的膜拜对象,是四川人民心目中永远无可替代的“川主”,是中国人民心目中继大禹之后安民富国、不畏艰险、科学创新、鞠躬尽瘁的治水英雄的集体人格形象!是巴蜀人民大众用两千多年塑造出来的理想化人格形象!是都江堰人饮水思源、感恩祖先、崇拜英雄、承前启后的民族情感的寄托!

今天,都江堰人站在新的时代高度提炼出了李冰精神:“治水兴邦,师法自然,求实创新,人水和谐”,成为标志都江堰特征、激励都江堰人感恩奋进的旗帜和精神标识!

都江堰灌区蒋铜渡槽

继往开来

治水兴蜀的英雄气

斗转星移,沧桑巨变。历史来到了二十一世纪。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也许有人认为,需要英雄的时代是苦难的时代,需要英雄的地方是苦难的地方,需要英雄的事业是苦难的事业,需要英雄的民族是苦难的民族。

但放眼全球、纵观千古,没有哪一件伟大的事业是一帆风顺,没有哪一个民族的发展是波澜不惊。为了生存、为了发展、为了幸福美好的生活、为了民族的团结统一,总要有人去担当、去引领、去探索、去创新,去奉献甚至是牺牲!

中华民族自古就崇尚英雄,而且英雄辈出!远古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补天、伏羲制婚作卦、燧人钻木取火、有巢筑室作衣、神农尝草开荒,到轩辕一统中华、大禹疏通九河,一直受中华民族的讴歌崇拜。就是中华民族对宇宙自然的原始认识,也是崇尚英雄、纪念英雄、讴歌英雄最直接、最纯朴的体现。

时代需要英雄,事业呼唤英雄,挑战催生英雄!

今天的都江堰,前所未有地发挥着民生功能与文化功能,不仅是治水兴蜀的战略性基础设施,也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执政为民教育和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历史自觉的重要载体。

岷江之水奔流不息,事业发展永无止境。时代的变迁、需求的增长、社会的发展进步,对都江堰和都江堰水利人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2022年12月,四川省委、省政府明确将都江堰灌区作为存量水生产力发展载体;四川省水利厅2022年制定规划,把都江堰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灌区榜样。

时代在考问都江堰人:今天的都江堰如何传承古堰文明?如何建设现代水利进而实现都江堰可持续发展、更高水平的发展?如何在四川高质量发展中贡献都江堰力量?

都江堰人正在提交答卷。

新时代都江堰的发展,正在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实施省委、省政府治水兴蜀战略部署,践行四川水利高质量发展“3226”工作思路,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灌区榜样,充分开展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改善工程设施,提升资源效益,完善法制管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科技水平,在都江堰灌区建设现代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智慧水利,保护都江堰,发展都江堰,升华都江堰,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在新时代实现都江堰高质量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把崭新的都江堰交给下一个两千年!”

都江堰灌区秋收图

和平时代的水利英雄,不一定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和惊天动地的成就,也不一定有硝烟弥漫的场景和牺牲生命的代价,但一定要有服务人民的忠诚、战胜困难的勇气、脚踏实地的奋斗、与时俱进的创新、持之以恒的坚守!

英雄者,为天下先、为天下担、为天下利,为天下牺牲,为天下坚守!

如今,都江堰已经成为文化亮点和水利遗产焦点。无数人身临其境,仰望巍巍青山,俯瞰滔滔岷江,远眺锦绣如画的灌区,瞻仰巍峨的二王庙,欣赏山水人文融为一体的独特景观,开启一段穿越几千年的时空旅行,与哲学智慧对话,与水利文明对话,与古圣先贤对话,感悟“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领会“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核心思想,了解“三字经”“六字诀”“八字格言”等治水理念,认识历代都江堰先进的管理、创新技术,感受中华民族崇拜英雄、饮水思源的民族情感,探寻都江堰历经几千年涅槃重生、历久弥新的伟大神奇之处!

都江堰列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几千年治水兴蜀,自然有源头活水。

都江堰的创建者是英雄,都江堰的管理者是英雄,都江堰的人民是英雄!

都江堰流淌的,不仅仅是岷江水,更是几千年流不尽的英雄气!

2024年10月15日

都江堰的管理者是新时代的“李冰之子”

来源:水利史研究

作者:谢 羽(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水文化处原处长,高级工程师,近年从事都江堰水文化工作)

供图: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