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保护≠溺爱!家有孩子,如何把握 “保护的度”?
宝宝的那些事
2024-10-12 14:55:04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公园里热闹非凡。一群孩子在草地上欢快地奔跑着,嬉戏着。其中有一个小男孩,大概七八岁的样子,他兴奋地追逐着一只彩色的蝴蝶。不远处,他的妈妈紧张地注视着他,手里还拿着一瓶水和一条毛巾,随时准备为孩子服务。当小男孩不小心摔倒时,妈妈立刻冲过去,把他扶起来,一边心疼地检查他有没有受伤,一边不停地责怪草地太不平整。小男孩本来没觉得有什么,被妈妈这么一弄,反而哇哇大哭起来。#创作挑战赛六期#



这个场景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父母对孩子的保护是出于爱,但如果保护过度,就容易变成溺爱。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英雄好汉。” 家有孩子,我们应该如何把握保护的度呢?


保护孩子要从实际需求出发。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确实需要一定的保护,比如在他们还小的时候,需要父母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营养的食物和温暖的关爱。但是,这种保护应该是基于孩子的实际需求,而不是父母的过度担忧。


比如,孩子在学习走路的时候,可能会摔倒几次,这是正常的成长过程。父母不应该因为害怕孩子摔倒而一直抱着他们,不让他们尝试。相反,应该在旁边给予适当的鼓励和保护,让孩子在摔倒中学会如何保持平衡,如何勇敢地站起来。


保护孩子不能剥夺他们的成长机会。孩子需要通过自己的尝试和探索来学习和成长。如果父母总是过度保护,不让孩子做任何有一点风险的事情,那么孩子就会失去很多成长的机会。比如,孩子想要自己洗衣服,虽然可能会弄得一团糟,但这是他们学习生活技能的好机会。父母不应该因为担心孩子洗不干净或者弄湿衣服而阻止他们,而是应该给予适当的指导和鼓励,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会如何洗衣服。



保护孩子要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真正的保护不是让孩子永远依赖父母,而是要培养他们独立面对生活的能力。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引导孩子学会自己做一些事情,比如自己整理书包、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等。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父母可以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建议,但不要代替他们去解决问题。让孩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坚持,从而逐渐培养出独立的人格和能力。


保护孩子要注重心理层面的支持。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仅需要身体上的保护,还需要心理上的支持。父母应该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当孩子遇到挫折、困难或者压力时,给予他们及时的安慰和鼓励。比如,孩子在学校考试没考好,心情低落,父母可以和他们一起分析原因,找出问题所在,同时鼓励他们不要气馁,下次努力。这种心理上的支持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勇气。


保护孩子要有原则和底线。保护孩子并不意味着无原则地满足他们的一切要求。父母应该为孩子设定一些原则和底线,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比如,不能撒谎、不能欺负别人、不能浪费食物等。当孩子违反原则和底线时,父母要给予适当的批评和教育,让他们明白自己的错误,并学会改正。这样可以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保护不等于溺爱,家有孩子,我们要把握好保护的度。从实际需求出发,不剥夺孩子的成长机会,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注重心理层面的支持,有原则和底线。让我们用正确的方式保护孩子,让他们在健康、快乐、独立的环境中成长。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让我们在保护孩子的同时,激发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让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有独立人格的人。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