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3144字,阅读时长约为4分钟。
西安科技领域,近日捷报频传。
其一,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当前精度最高、功能最完善的地基授时系统,西安“双中心”核心区首个大科学装置),即将启用。
这是一种确定和发播精确时刻的工作系统。地基授时,即通过地面有线网络,将时间和频率信号高精度传递。授时精度越高,导航定位精度越高。该系统启用后,将有助于保障国家战略用时安全,满足国家战略需求。
其二,先进阿秒激光设施(西安部分)获国家发改委概算批复,为后续开工奠定基础。所谓“阿秒”,即百亿亿分之一秒,该设备有助于科学家观测电子运动、电子动力学过程等微观世界里的奥秘。其建成后,将成为亚洲首个、世界第二个阿秒激光大科学装置。
换言之,西安将拥有两个世界级的“大科学装置”。
今日,2024年硬科技创新大会于西安启幕。
我们能充分感觉到,通过“硬科技”这一本土IP,西安不仅成就国内闻名的“硬科技之都”,也在奔向国际化的创新名城。“硬科技”俨然促成西安换道超车的“氮气加速”。
“科技”大IP,对于一座城市的影响有多大?
伦敦的逆袭故事,有助于我们理解西安“硬科技”。
▲伦敦美景 图源:VisitBritain/Antoine Buchet
尽管长期以来作为欧洲的科学中心城市,但是其当代科技产业发展却无法拔得头筹,其2013年科技创业企业获得的风投总额仅7.6亿美元,不到美国硅谷的8%,但也是从此之后,伦敦重新谋划布局,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伦敦的策略,就是擦亮“科技”IP。
为什么要重点说IP?因为拥有多少所大学,出过多少科学家,不足以成为IP,只能称之为资源,而资源未必能充分“兑现”。IP是形象、定位、符号和品牌,需要的是运营,是打出“组合拳”,最大化吸引投资、人才,从而激活现有资源,串联更广阔资源,实现资源和产业的双重拓局。
为此,早在2011年时,伦敦东区开建“伦敦科技城”,又称“硅环创新街区”。其与英格兰央行所在的老金融城仅一街之隔,离新金融城金丝雀码头也不远。借助得天独厚的金融优势和交通优势,使其2013年就入驻3200家创业公司,成为欧洲成长最快的科技枢纽。
▲伦敦科技周2023 图源:伦敦发展促进署
紧接着,伦敦“趁热打铁”,2014年推出“伦敦科技周”。
在为期一周的时间内,邀请创新先锋、投资专家、科技巨头、学者汇聚一堂,活动超过200场,将伦敦的“科技名片”迅速擦亮。今年,中国电动车企亮相伦敦科技周,便成为一道亮丽风景。
根据Dealroom的数据显示,伦敦科技生态系统的价值,在过去十年中呈指数级增长,从2014年的700亿美元增至2023年的6215亿美元。
据胡润《全球独角兽榜》数据,2019年,伦敦独角兽企业仅9家,2023年已达46家,5年增长5倍,跃居世界第5。2022年,伦敦更是超过旧金山和纽约,成为全球金融科技投资第一城。
回看西安建设“硬科技之都”以来,成功经验和收获,正与伦敦等世界科技名城,有着类似轨迹。
首先,西安有着得天独厚的科教资源、研发能力。通过打造“硬科技之都”,西安得以盘活丰富的高校、科研基地资源,使之成为西安最硬的一张“招商牌”。
第二,政府战略引导,力推优势产业。如伦敦的优势产业在于人工智能、SaaS服务、清洁技术和可持续发展技术(sustainability tech)及相关产业,通过聚力于重点领域,能够避免“面面俱到”又“处处平庸”,以优势产业,在城市竞争中一马当先。
西安的优势产业在于汽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和生物医药“六大支柱”,便对应成立市重点产业链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的实施意见》,形成由市级领导担任“链长”的12条产业链、市级部门领导担任“链长”的7条产业链。今年4月,航空、稀有金属、光伏三个重点产业获批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任务,可谓这一发展策略的丰硕成果。
第三,科技需要优化生态,打通产学研用全链条。
为此,西安先后印发出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若干措施》《关于支持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分别从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创新科研组织方式、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等体制机制方面,大大改善过去科技转化“不敢转”“不能转”“不想转”的痛点问题。
第四,科技转化,亟需金融服务的“及时雨”。
伦敦从金融之都跨界科技之都,金融之力居功至伟。
去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其中科技金融便被置于首位。因为通过将资金的配置、服务平台的搭建和载体的构建,能够为科技创新主体提供支撑。对此,西安已经开始了探索。
▲科技金融为科创添翼 图源:浦发银行西安分行
比如,全国首家以“硬科技”命名的特色化支行+浦发银行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硬科技支行,于2022年6月揭牌开业。民生银行西安分行则推出“科技人才贷”,以“人才含金量+营收”为综合测算依据,最高可为“人才”配置500万元的纯信用免担保贷款。
同样是在2022年,西安市创新投资基金开启运营,截至今年7月,创新基金子基金投资决策项目已达464个,交割落地项目401个,带动项目总投资超过1324亿元;而今,西安首创的“技术交易信用贷”和技术产权资产证券化业务,在全国复制推广……
回顾八年“硬科技大会”的行业领跑,见证了西安“硬科技”的“爆炸式”增长。
科技平台方面:西安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6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33个、市级工程研究中心106个。
企业能级方面:2023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万家,企业研发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逐年增加。三星半导体、比亚迪、隆基绿能、奕斯伟、杨森制药等名企“重仓”西安,诺瓦星云、欧卡智舶、可视可觉网络科技等科技“翘楚”异军突起……
▲图源:隆基绿能
产业增长方面:2024年上半年,西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1267.1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太阳能电池、集成电路圆片产量分别劲增12.9%、43.8%、53.0%和11.4%。
创新能力方面:西安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创新指数百强城市集群排名中,已从2020年的40位跃升至今年的18位。
▲“2024全球科技集群Top100”西安排名全球第18位
科技产出方面:2023年,西安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快速增长,居副省级城市前列;专利授权51145件,是2006年的28.9倍;发明专利授权量19464件,是2006年的42.2倍。
而最令人振奋之处在于,“硬科技”已从西安走出,上升到“国家话语”体系——今年6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时,国资委相关领导明确,将指导中央企业用足用好现行政策……鼓励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硬科技”理念广入人心,既是“硬科技大会”八年的最丰硕成果,也势必成为西安建设“硬科技之都”的自带风口。
适逢“新质生产力”理念如火如荼,将“硬科技”概念升华至“新质生产力”层面,意味着硬科技IP,走向一个新的纪元。
于是,我们看到,从去年到今年,硬科技大会都延续了“硬科技·新质生产力”的主题,聚焦西安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2023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
笔者以为,“硬科技大会”助力西安强力成长的这八年,不只是积累丰硕成就,也是在传递发展的“硬道理”,已然成为城市精神财富、人们思念观念最宝贵的一部分。
它呼唤城市:
“内”“外”共联:扎好“自我提振”的内在基本功,也要打开视野,广纳外部洪荒之力。
“新”“高”齐攀:既追求创新,打造“新领域”“新产业”,也要追求“高精尖”“高价值”。
“量”“质”并行:既需要增长的数量,做大经济的规模,也要发展的质量,做强经济的体格。
根扎得越深,树就立得越稳,枝叶就会越发强健繁盛,伸展向更广阔的天空。硬科技大树已然从西安这片厚土拔地而起,国际化大都市的图景,还会远吗?
原创:西安报业·城端传播 西一安鲜
编辑:孙慧敏 | 责编:贾梦寒
视觉:任君雅 乾门
校对:王军贤 | 统筹:张博文
审核:洪敏 | 总编:常征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网观西安」所有,法务:陕西连邦律师事务所刘攀。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