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弦歌不辍的文化之河丨焦点网谈
今豫网言
2024-09-18 08:09:07

5年的时间,对于有着百万年历史的黄河来说,或许只是一个瞬间,但对于黄河干支流所流经县域1.6亿人口、乃至黄河流域9省区全域4.42亿人口来说,却是一段大河文化再复兴的欣欣旅程。
5年前的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大棋盘再落关键一子,也为新时代黄河文化注入了勃勃生机与活力。
今天,我们来聊聊新时代黄河文化在河南的传承与实践。

视频来源:新华网

一、“把泪焦桐”,黄河治理当会“千顷澄碧”
“焦裕禄同志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我们能为后人留下些什么?”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正在焦裕禄干部学院学习的兰考县部分乡村干部,提出了这道思考题。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出生在山东淄博,那里南依泰沂山脉,北濒黄河;燃烧在河南兰考,这里是万里黄河的最后一道弯。黄河儿女治黄河,成为黄河文化影响下最动人的一幕。
据《兰考县志》记载,从1171年到1949年,近800年间,黄河在兰考县内南徙北迁,遍地行河,决口达143次。多次泛滥改道,留下了风沙、盐碱、内涝“三害”。60多年前,身患癌症的焦裕禄,顶着风沙,忍着肝痛,带领全县人民封沙、治水、改地,让“全地区最苦的一个县,最穷的一个县,最困难的一个县”变了新模样。
当年焦裕禄亲手种下的一棵泡桐幼苗,如今已长成合抱大树,兰考人民亲切地称它为“焦桐”。2009年4月1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赴兰考瞻仰“焦桐”后,在不远处亲自植苗、培土、浇水,栽下一棵泡桐,希望生生不息的焦裕禄精神在神州大地永远传承、永放光芒。

河南省兰考县焦裕禄干部学院门口,人们在“焦桐”下参观 图源:新华社

“焦桐”见证!2021年2月25日,万众瞩目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中共兰考县委员会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焦裕禄精神让兰考换了新颜,并影响、激励、鼓舞、教育着一代又一代人。
今日之河南,正如那棵茁壮成长的“焦桐”,根深叶茂,生机盎然。锚定“两个确保”,深入实施“十大战略”,河南迈过了“两个跨越”的门槛,实现了“两个翻番”的壮举,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大省向新兴工业大省、从传统交通要道向现代化交通枢纽、传统内陆省份向内陆开放高地的华丽转身。这一切的成就,都离不开那份深植于心的焦裕禄精神——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1990年7月15日,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有感,写下了这首《念奴娇·追思焦裕禄》,成为焦裕禄精神最深情的注解。
回望“焦桐”下那段奋斗不息的历史,我们深刻感受到黄河文化中的焦裕禄精神跨越时空的力量。它不仅改变了兰考的命运,更在河南乃至全国的土地上播撒下希望的种子,激励着人们向着幸福进发。
二、“行走河南”,感知黄河文化深情款款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深刻指出,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来到位于安阳市西北郊的殷墟遗址,习近平总书记感慨:“我们的文化自信就是从真正能证明我们的久远历史中来。”

“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河南这片土地上的文化积淀。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河南出台了相关文物保护地方性法规,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走进河南,会发现,无论是繁华的都市还是宁静的乡村,文化服务的触角已延伸至每一个角落。南阳卧龙岗文化园、中国文字博物馆、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等新兴文化地标,成为市民和游客争相打卡的地方。
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充满了惊喜的情节。2022年,河南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了2646.85亿元,是2019年的1.18倍。数字背后,是无数文化工作者的努力与创新。《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黄帝千古情》等精品节目,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观众走到现场。河南卫视推出的《唐宫夜宴》《洛神水赋》《龙门金刚》等“精品游”系列节目,更是通过现代化的表达方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赢得了巨量的“注意力资源”。

舞蹈《唐宫夜宴》剧照 图源:郑州歌舞剧院

文旅融合,就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旅行。2023年,河南累计接待游客9.95亿人次,旅游收入达到9645.6亿元,分别为2019年的110.6%、100.4%。郑州、洛阳、开封等城市,凭借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化旅游品牌,通过整合资源,打造精品旅游线路,让万千游客亲密邂逅了中原文化的厚重与深情。
从黄河中下游地区古代文化遗址、遗迹普查,到建立黄河文化资源数据库,再到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新建改建扩建黄河文化博物馆,一个更加真实、立体、发展的黄河文化新形象跃然而出。河南,正在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感知中华文明的一扇文化窗口。
三、大江大河,续写安澜与复兴新篇
“如果河水涨到天上去怎么办?”
1952年10月,毛泽东同志来到黄河边视察。他在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改道处(今河南兰考县东坝头)察看时,忧心忡忡地提出了这个问题。
2021年10月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在看望慰问黄河滩区的干部群众时,动情地说:“共产党是干什么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所以我们要不断看有哪些事要办好、哪些事必须加快步伐办好,治理好黄河就是其中的一件大事。”
自1946年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成立黄河水利委员会,开启了治黄历史的新篇章,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9年以来这5年,党中央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以大战略推进大事业,以大保护促进大发展,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发生了惊人的跃迁。这条大河历史性实现了岁岁安澜,也一次次见证了黄河文化的刚健风骨。
随着沿黄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黄河的安全与生态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十四五”防洪工程的加速建设,更是为黄河下游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防线,让黄河长治久安的愿景逐步变为现实。

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黄河滩涂湿地 图源:云上兰考客户端

黄河的治理不仅是防洪保安的硬任务,更是生态保护的软实力。沿黄生态廊道的建设,如同一条绿色丝带,串联起三门峡至开封的千里风光,不仅修复了生态,更带动了产业,发展了旅游。黄河之水不仅滋养了土地,更温暖了人心。
在协同治理的道路上,河南与兄弟省份携手并进,共同唱响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的大合唱。“鲁豫有约”,省际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成功建立,让上下游、左右岸的省份在保护黄河生态上同频共振,实现了共赢发展。而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的协同治理,则是将区域合作推向了新的高度,共同守护着大河的安澜与绿色。
2019年郑州、2021年济南、2024年兰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黄河上中下游,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三次主持召开座谈会,对母亲河的未来作出战略谋划。黄河之水,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梦想与现实的幸福纽带,“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有了更加可感可及的样子。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优化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制。”今天,在中国的两大母亲河流域——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都有重大国家战略,都有清晰可见的路线图。这是一场对河山的深情再塑,也是对历史的勇敢续写。大江大河的“下一个五年”,将见证更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辉映,“幸福河”也将继续滋养两岸的土地和人民。
“黄河很美,将来会更美。”从中华民族那厚重而深远的精神河床中缓缓流淌,黄河不仅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智慧,更汇聚了亿万中华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如今,她正以更加磅礴的气势,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奔涌而去!

​总策划:翁铁军

监审:李涛
统筹:朱琨 赵强
主编:王俊伟
审核:王振伟 冯祖选 
执笔:段伟利
设计:何庆庆
责任编辑:杨琨 张瀚文
近期热文推荐

一轮明月照古今丨大河风物

谁来管管疯狂的弹窗广告丨焦点网谈

谁来解决AI”深度伪造“难题丨焦点网谈

来源: 今豫网言微信公众号
编辑: 张瀚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