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非遗文旅/文化和旅游新质生产力发展刍论
中国民协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
2024-10-14 09:47:51

摘要:

发展文化和旅游新质生产力,需要在把握生产力共性的基础上聚焦特点,精准提升:一是充分发挥文化大数据要素作用,重视发展文化和旅游数字经济;二是加强与文化和旅游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人才队伍建设;三是加快形成文化和旅游新质生产力,最终要落实到生产更多更好的文化和旅游产品、扩大优质文化供给上。发挥创新对于文化和旅游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导作用,不仅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应用,而且需要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和协同创新,持续推动文化和旅游标准化工作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统筹推进科技、产业、旅游服务等领域的标准化建设。

关键词:

文化和旅游;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文化数字化;文旅产品;文旅标准化建设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并指示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此后,习近平在多个场合谈到“新质生产力”。

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明确强调,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2024年3月5日,习近平在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的又一重要理论创新。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出一条光明之路,为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2024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热议新质生产力。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必须回答好的时代命题。习近平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生产力是人类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背后要有人才支撑。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制高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在文化和旅游领域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分析和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共性规律,也要形成、发展文化和旅游新质生产力的特点和特殊优势,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深入推进。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基本的内容。发展文化和旅游新质生产力,也要从生产力理论中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入手,探索各要素的特点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路径,并将其作为系统工程协同推进。

一、把握生产力要素特点发展文化和旅游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要素包括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劳动者、劳动关系和劳动对象。而文化生产力与其他领域生产力相比,有着自己的特点。发展文化和旅游新质生产力,要在把握其共性的基础上聚焦特点,精准提升。

一是把数据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发展文化和旅游新质生产力。当前,我们正处在数字经济时代。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数字经济助力关键性技术实现突破、发生质变,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进而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数字技术作为一种新的记录、储存、处理、传播信息的手段,其产生的海量数据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也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生产要素。数据被誉为“21世纪的石油和钻石矿”,已成为和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并列的五种生产要素之一,正逐步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其中明确:“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优秀创新成果享誉海内外。”

2022年12月19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系统性布局了数据基础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擘画了数据要素发展的长远蓝图,对于我国率先掌握数字文明时代第一要素———数据要素,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具有重要历史意义。2024年初,国家数据局等17部门联合印发《“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旨在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文件中提出“数据要素×文化旅游”行动,明确了文旅机构、企业在培育文化创意新产品、挖掘文化数据价值、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提升旅游治理能力等方面的工作要求,以期发挥数据要素在文化旅游行业的量级倍增效应。这些要求为未来一段时间的文化科技工作指明了主攻方向。文化大数据的作用越来越凸显,文化大数据不仅是重要的生产要素,更是关键生产资料。立足海量博大、系统完备、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文化大数据开展创新活动,将形成文化新质生产力的特色和优势。

我们要善于运用文化大数据,激发数据要素活力,通过数据使用把文化力量转化为产业力量,以数字化、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高质量发展,形成新的产业体系。通过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多模态智能交互技术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提升文化和旅游的运行效率和消费体验,促进文化传承、传播和体验方式的发展。全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开发与文化大模型的研究,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舞台演出、文博展陈等场景中。加快传统文化产业的生产、运作、盈利模式的变革,以传统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拓展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空间。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体现在对文化载体和文化样式的技术赋能上,有利于深入挖掘其多重价值,开展知识创新工程实践。促进供给侧发力,激活资源要素,推动文化存量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充分挖掘文化资源的丰富内涵,发挥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内容优势,通过技术赋能使海量文化数据转化为“可视、可算和可用”的资源,从而实现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开展以上工作,要加强科研支撑,进一步提高有组织科研力度。要多措并举,倡导多方式、多渠道的数据开放。比如,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招标公告中明确规定,“最终成果为专题数据库(语料库)的,要坚持公益共享原则,结项验收时须实现线上开放使用功能”,这为文化数据的开放应用树立了典范。

二是重视行业人才培养,培养一批行业特殊人才。创新离不开人才,所以要加强与文化和旅游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人才队伍建设。高校是人才培养的第一梯队,要做好学科发展规划与人才培养计划,为行业输送合格的基础人才。文化和旅游部门要加强行业人才培养,结合事业和产业发展需求,量体裁衣培养行业人才;要利用科研项目培养人才、工作项目锻炼人才、培训项目提升人才。发挥文化和旅游部与有关高校共建平台的优势,精准传导文化和旅游行业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行业人才;充分发挥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作用,培育锻炼专业人才队伍;以技术创新为先导,进一步发挥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加大成果转化力度。在实践中锻炼队伍,打造一支有研究能力、有实践经验、懂经营会管理的文旅创新人才队伍。同时,要注重夯实全社会的创新人才基础,做好科学普及、社会艺术教育、研学旅游等工作,进一步提升公民科学素养与美学素养,厚植形成和发展文化和旅游新质生产力创新人才培育的土壤。推动全社会劳动者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现代化人力资源分布合理,壮大新质生产力中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劳动者规模。促进教育、科研、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

三是生产更多文化和旅游产品。生产力的要素之一是劳动对象,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劳动对象是文化和旅游产品。加快形成文化和旅游新质生产力,最终要落实到生产更多更好的文化和旅游产品、扩大优质文化供给上,以此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快形成文化新质生产力,要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正确处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彰显和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要加强创作引导,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文艺作品;要立足提升效能,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和高效运转;要着力提质增效,以创新、融合培育文化产业发展新动能。文化和旅游领域在新质生产力方面具有强大的潜力和优势,不仅体现在精神文化产品生产上,也体现在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装备硬件设备的提升上。当前,我国文化和旅游装备水平发展较快,各类装备产品不仅用于剧场、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机构中,而且广泛应用于2024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第19届亚洲运动会等重要文体活动中。演艺装备总体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形成了装备提升与业态创新的交替现象,实现了良性互动。国产文化装备整体提升,在装备领域与国际接轨方面实现普遍并跑,促进实现更多领跑,以装备的科技硬实力提高文化软实力,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024年新年伊始,我国第一艘自主设计、自主配套、自主建造的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完美结束了为期7天(1月1日—7日)的商业首航。此前,我国邮轮研发技术和供应链一直被欧洲国家垄断,而“爱达·魔都号”的成功建造标志着中国打破技术壁垒,跻身为继德国、法国、意大利、芬兰后第五个可以自主建造大型邮轮的国家,对我国高端旅游装备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4月3日,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与爱达邮轮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出“邮轮+非遗”之旅,旨在为游客提供海上非遗探索体验,推动文旅融合,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文化装备与文化传播比翼齐飞,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二、发挥创新主导作用发展文化和旅游新质生产力




一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再次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加快发展文化和旅游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新一代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呈现融合交叉、多点突破态势,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习近平强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源源不断的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作为支撑。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推动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文化是重要领域,必须加快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更好地以先进适用技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塑文化生产传播方式,抢占文化创新发展的制高点。科技创新给文化和旅游领域带来的新的面貌,科技为艺术提供的新的生产和传播方式,丰富了文化艺术的内容。艺术家们利用数字技术、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等新兴技术,创造出具有互动性和沉浸感的作品,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人工智能的介入对传统艺术创作方式提出挑战,引发人们新的思考。艺术为科技发展提供价值引领和应用场景,现代艺术的新风格、新理念,以及人们对更丰富多元文化艺术的新需求,提升了科技创新的综合应用效益。艺术创意与科技创新融合互促,塑造了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为社会发展提质增效。

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为文化和旅游业带来了良好发展机遇:一是丰富和发展文化和旅游新业态,丰富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增强互动性和体验感,提升人民的美好生活体验;二是重新梳理知识体系,通过数据集成挖掘新的知识增长点;三是极大提升了创新空间,如元宇宙概念的落地为旅游业带来了新的样式和无限发展空间。2023年7月,国家网信办等七部门联合公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其中第五条明确规定:“鼓励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创新应用,生成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优质内容,探索优化应用场景,构建应用生态体系。支持行业组织、企业、教育和科研机构、公共文化机构、有关专业机构等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数据资源建设、转化应用、风险防范等方面开展协作。”文化和旅游领域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的重要领域。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创新活力,特别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不仅要加大科研投入,落实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任务,持续推进“文化科技与现代服务业”重点专项的研究工作,更要全社会共同发力,进一步多措并举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用科技创新点亮美好生活,让科技之光与艺术之美交相辉映。

在文化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要因地制宜、遵循规律,特别是在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过程中,在一些领域应设立“技术止步点”。文化艺术的根本价值在于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文化艺术在很多领域,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是由人的技能而非技术承载的,因而应该慎重使用科技手段。比如,陶瓷生产中,尽管电气技术非常普及,电窑也在普遍应用,但人工烧制的柴窑作品更受欢迎。篆刻艺术创作中,尽管数字技术的应用十分普遍,但这种应用应尽量在设计、构思的前端环节,而非刻制环节。只有那些刀法雕饰之美与金石天然之美为一体,金石气与书卷气相互辉映的作品才能称作篆刻艺术作品,而机器只能批量生产篆刻文创产品。总之,对于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不能过分夸大其作用,无区别地一味强调科技赋能,而要厘清边界,设好“技术止步点”。总的来讲,凡是以人的技能为根本支撑的艺术形式,技术不应干预其本体,而应在其外围发挥作用。坚持守正创新,使诸如刺绣、京剧、民乐等国粹艺术得以弘扬发展。

二是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设。在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打通文化和旅游产业与艺术科研院所、高校之间的通道,打造“政产学研用”协同的新质生产力提升创新体。破解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两张皮”问题,将创新成果真正应用到具体文化产业链上,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创新转化效率,构建更为有效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和科研成果高效转移转化机制,打通技术研发与产业发展的直通车,以研发能力支撑经济产出。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对接,不断以新技术培育新业态,赋能事业发展和产业升级。加强文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制度创新深度融合,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快形成文化和旅游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形成充分弘扬企业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文化氛围和制度基础。

三是要加强协同创新。发展文化和旅游新质生产力,要立足文化和旅游创新发展大局。加强法制化、标准化建设,从制度供给上加快发展文化和旅游新质生产力,关键是要深化文化和旅游体制改革,塑造适配新质生产力的新质生产关系。探索建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社会治理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保护数字知识产权,促进公平竞争,完善数字治理。要用好标准化等手段助力文化和旅游领域高质量发展,打好组合拳。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方面,是国家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实施标准提升行动,加快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标准体系,推动商品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改善生活需要。”加快形成文化和旅游新质生产力,需要从夯实标准化基础、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加强标准化建设等角度入手,发挥标准在科研协同攻关、产业整体提升、事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作用。开展文化和旅游重点领域标准体系研究、标准对比分析、标准应用效果评估等工作,统筹推进科技、产业、旅游服务等领域的标准化建设,促进对外交流合作,保障政策、规则、标准联通。健全标准体系,加强数据采集、管理等标准建设,协同推进行业标准制定。加强供给激励,制定完善数据内容采集、加工、流通、应用等不同环节相关主体的权益保护规则,在保护个人隐私前提下促进个人信息合理利用。为加快推进元宇宙技术、内容、经济、协作和治理等系统的研究,2024年1月26日国家标准委批复建设首个元宇宙标准化项目研究组。研究组凝聚了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各方力量,搭建起学术、产业、标准的交流平台,将推动围绕元宇宙术语定义、关键技术、生态体系等方面开展研究,形成重要研究成果。文化和旅游系统相关项目研究也在规划和进行中。在做好标准化工作的同时,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手段亦要用好,以夯实文化和旅游生产安全与质量基础。

三、发展文化和旅游新质生产力的相关政策建议




文化和旅游领域工作者特别是科研工作者,要以推进科技赋能文化和旅游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为目标,以技术促发展,向数据要动能,聚人才保创新。

一是加强科技研发,夯实创新基础。一体谋划、一体推进科研规划、项目研发和成果推广。加大有组织科研力度,充分发挥科研创新的作用。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目前已布局36家,形成了较好立足行业需求、集中力量攻关的格局,这也是下一步工作的重要技术研发阵地。

二是打好人才基础,培养和打造一支懂文化、会技术、善经营的融合型人才队伍,不拘一格培养和使用人才。要主动超前布局、奋力开拓新局,加强文化领域内高新技术科研人才和应用型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文化产业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揭榜挂帅”制度,让优秀科技人才瞄准核心技术进行重点攻关;等等。

三是加强融合创新。把建设文化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以人才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倍增效应。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融合,培育更多新的学科增长点,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着力创新研究方法手段,切实增强研究解决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本领,产出更多标志性成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思想和智力支持;加强跨界融合,以前沿科技成果提升文化和旅游装备技术水平,积极吸纳通用技术进行集成创新,形成行业独特技术体系。积极拥抱前沿科技,对于其在文化领域的应用,要做好预研和有效推动,同时要进行技术风险评估,做好前瞻性安排和部署。

四是加强成果转化。文化和旅游工作者要善于吸纳科研成果,并加强落地转化,使技术尽快转化为产品,产品尽快转化为商品。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项目是成果转化示范平台,将对加强成果转化、形成应用示范、提升行业整体交通起到推动作用。激发和引领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提质增效,是下一步重要工作抓手。

五是持续推动文化和旅游标准化工作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加强科技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提升科技成果标准转化率。支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组开展标准化研究。从文化和旅游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实施情况看,项目均把标准化建设作为重要产出指标,积极开展文化领域前沿技术研究,及时将先进适用科技创新成果融入标准,提升文化和旅游标准水平,对推动文化和旅游标准化工作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载体在建设和管理中要重点关注标准化相关内容,注重标准化工作对科技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推进绿色发展标准化建设,加快启动国家级生态旅游区等多项重点领域标准编制工作,以标准助推绿色发展。

形成和发展文化和旅游新质生产力,是文化和旅游领域工作者肩负的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内容。文化和旅游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是各相关要素系统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研究探索文化和旅游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培育新业态、孕育新动能,因地制宜,守正创新,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发展贡献文化力量。





图片

来源:艺术百家 2024年第3期

作者: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所长 李蔚 (研究方向:艺术理论,规划与管理,艺术科技融合理论与实践)



非遗资料图文:

严敬群(中国民协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中国民协“民间文化(非遗)进校园”课题组)

 

——END——



关于我们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专业委员会,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所属的开展学术研究、艺术创作、文化交流、成果展览、人才培养、课题研究、文创设计、非遗产业园建设、非遗产业链建设的非盈利性内设机构。


“非遗产业”发展计划


非遗旅游产业、非遗美食产业、非遗中医药健康养生产业、非遗体育竞技产业、非遗演出产业、非遗数字化产业、非遗游戏产业、非遗服装鞋帽产业、非遗酒店民宿、非遗赋能乡村振兴、非遗礼物、非遗文创产品开发、非遗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平台、非遗展览展销、非遗研学旅行、非遗亲子体验、非遗公司团建、非遗社区活动、非遗进校园、非遗教材图书出版以及全国各地非遗产业园、非遗小镇、非遗街区建设等全领域非遗产业链建设


 

联系我们:010-56883097           

13810295118(微信同号)

 

联系邮箱:

83262379@163.com




敬请访问

 非遗老字号 (zgfeiyi.net)

 

图片

给您分享专业的非遗资讯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