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妇幼保健】7个中医外治小儿腹痛的妙招
临颍融媒
2024-09-07 15:28:43

腹痛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症状之一,可见于任何年龄,中医认为,引起小儿腹痛的原因主要有感受寒邪、伤于乳食、脾胃虚寒、情志不畅、外伤损络等,病位主要在脾、胃、小肠、大肠,亦与肝有关。小儿脾胃薄弱,经脉未盛,易为各种病邪所侵扰。六腑以通降为顺,经脉以流通为畅,肠腑壅滞不通者,皆可发生腹痛。故腹痛的病机关键为脾胃肠腑气滞,不通则痛,治疗以调理气机,疏通经脉为主,根据不同的证型分别治以温散寒邪、消食导滞、通腑泄热、温中补虚、活血化瘀。

1

中医辩证分型要点

1.腹部中寒

2.乳食积滞

3.胃肠结热

4.脾胃虚寒

5.气滞血瘀

2

中医外治辩证施治

Part 01.

穴位贴敷疗法

1.腹部中寒、脾胃虚寒

药物组成:丁香,肉桂,木香,白芍,吴茱萸等

2.乳食积滞、胃肠结热

药物组成:大黄,黑丑,党参等

3.气滞血瘀

药物组成:厚朴、乌药、陈皮、当归等

Part 02.

推拿疗法

适用于各型小儿腹痛

基础操作:补脾经、拿肚角、分腹阴阳、揉天枢、揉足三里,摩腹,捏脊。

辨证施治

1.腹部中寒证:揉外劳宫、掐揉一窝风、推三关。乳食积滞证:清大肠、推四横纹;

2.胃肠结热证:清胃经、清大肠、退六腑;

3.脾胃虚寒证:揉脾俞、揉关元;

伴腹泻者加补大肠,呕吐者加推天柱骨,发热者加清天河水以上操作每日1次,7天为1疗程,连做1~2个疗程。

Part 03.

艾灸疗法

适合证型

腹部中寒、脾胃虚寒、气滞血瘀

取穴:腹部、中脘穴、神阙

Part 04.

针刺疗法

取穴:腹部中寒型取中脘、足三里,加灸神阙;脾胃虚寒型取脾俞、胃俞、足三里、中脘;乳食积滞型取中脘、足三里、天枢、气海、内庭。

Part 05.

拔罐疗法

适合证型:胃肠积热、乳食停滞

具体操作:留罐于神阙穴

Part 06.

中药泡洗

根据不同的证型将药物水煎后泡脚、熏洗或熏蒸肛门或泡洗等

1.腹部中寒

药物组成:白胡椒,艾叶等

2.乳食积滞

药物组成:莱菔子。

3.胃肠结热

药物组成:鲜小蓟,大黄等

4.脾胃虚寒

药物组成:胡椒、吴茱萸等

5.气滞血瘀

药物组成:陈皮、枳实、木香等

Part 07.

中药热熨疗法

根据不同的证型将制作好的药物封包,加热至45~50℃后装入布袋内,放置于患儿肚脐周围及小腹部,进行热熨敷治疗。

医案分享

李某,男,4岁5月,2024年6月27日初诊

主诉:间断腹痛1月余,加重2天。

现病史:患儿自幼体弱多病,腹部手术3次,近月来反复感冒3次,6月15日发热住院行抗菌治疗,一周后出院。6月27日腹痛加重,时好时坏,不影响饮食,活动,大便1次/1-2天。质干,味臭,小便正常,睡眠可,喜趴睡,体瘦。

查体:精神可,面色无光泽,剥苔,舌红。

辅助检查:腹部彩超无异常。

法治:扶正健脾,行气止痛。

处方:分手阴阳,揉板门,清大肠,拿肚角,摩腹,脾胃俞。

6月28日诊:大便一次,质好黄,腹痛2次,痛感较前轻,剥苔明显好转。方不变,治疗同上。

6月29日诊:腹痛未出现,饮食可,精神好,大小便正常,面色有好转,苔黄。方加清天河水,清补脾,继续治疗两天。

7月1日诊:腹痛未出现,面色明显好转,苔薄,舌质不红。

儿童中医馆.

儿童中医馆开展有小儿推拿、穴位贴敷、针刺疗法、雷火灸、伏九贴、拔罐走罐、刮痧、刺络放血疗法、耳穴贴压、中药熏治等多种中医外治技术治疗小儿常见病、多发病,即避免了小儿服药困难的问题,又减少药物的滥用现象,体现中医“绿色疗法”的宗旨。小儿推拿广泛应用于近视、斜颈、鼻窦炎、腺样体肥大、遗尿、黄疸、抽动症、感冒、咳嗽、便秘、腹泻、腹痛、夜啼等小儿常见病以及免疫力低、反复生病、脾胃虚弱等儿童常见问题。其中小儿近视推拿对青少年近视防控有显著疗效,深受欢迎。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利用中药到穴位的方法起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应用于:感冒、咳嗽、腹泻、扁桃体炎、少女痛经等常见儿科疾病,另外特殊时节贴敷的三伏贴、三九贴,作为开展多年的特色项目,深受广大家长和患儿的信赖。儿童中医馆开辟中医药文化科普专区,通过中药、香囊、保健茶饮等普及中医药传统文化。常年开通延时服务,为因孩子上学、家长上班等无法按时治疗的家庭提供便利,用绿色自然疗法助力儿童健康成长。

供稿:谭锦琼

编辑:王星

审校:赵晓培

监制:张志武 

特别声明

声明:原创文章版权属临颍县融媒体中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部分内容和图片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