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忽视挫折教育的家庭,养不出坚强的孩子
邓云龙
2024-11-28 08:43:02
在育儿的征程中,为何有些孩子在面对困难时脆弱不堪,轻易被挫折打倒?或许是因为家长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忽视了挫折教育的重要性,让孩子在温室中成长,缺乏应对风雨的能力。


以孩子在遭遇挫折时的表现为例,看似是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差,实则反映出家庭挫折教育的缺失:


谁让孩子在挫折的浪潮中不堪一击?不就是那些过度保护、不让孩子经历挫折的家长吗?


所以说,亲子挫折培育最核心的,往往是善磨,是一种精心锤炼与智慧引导的智慧。


01 不要总是 “保驾护航”,挫折考验得让孩子经历


家长们普遍爱 “在孩子遇到任何困难或可能面临挫折时,立刻出手相助,为孩子排除一切障碍,使孩子无需直面挫折的挑战”—— 这在家庭育儿场景中屡见不鲜。


孩子在学骑自行车时,刚有点摇晃,家长就赶紧上前扶住,不让孩子有摔倒的机会;孩子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家长立刻到学校找老师、找对方家长理论,替孩子解决问题,而不让孩子尝试自己去沟通、去化解矛盾。


类似的情境中,家长的保驾护航如同坚固的堡垒,孩子则在一旁 “安然无恙”,但也因此失去了在挫折中锻炼自己、提升心理韧性的机会。


偏偏,家长的出发点可能是 “不想让孩子受到伤害,希望孩子能顺利成长”,殊不知,长期的保驾护航成了孩子坚强性格形成的 “绊脚石”,反而让孩子在未来面对更大的挫折时,缺乏应对的勇气和能力。


譬如孩子参加比赛失利的例子:孩子参加一场重要的演讲比赛,由于准备不够充分,在台上出现了忘词等失误,最终没有取得好成绩。家长却安慰孩子说没关系,是评委不公平或者其他选手有后台,而没有引导孩子去反思自己在准备过程中的不足,没有让孩子体会到失败带来的失落感和从中吸取教训的重要性。孩子在后续的比赛和学习中,依旧不重视自身的问题,遇到困难就容易逃避。


殊不知,这样的做法才是真正的 “坚韧品质阻碍者”。


若干年后,当孩子在工作中因项目失败而陷入困境,却不知如何振作,只会抱怨外界因素,回过头一看,自己才是 “挫折承受力弱化剂”。

于是有了这样的画面:


一位家长得知孩子在考试中成绩不理想,不是鼓励孩子分析原因,而是立刻给孩子找各种补习班,试图通过外力来提高孩子的成绩,而不让孩子去面对自己学习上的不足和考试失利带来的挫折感。孩子在一旁看着家长的忙碌,没有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进行反思,在后续的学习中也没有主动改进的动力。


家长困惑发问:“我一直帮他避开挫折,怎么他就这么脆弱呢?”


殊不知,庇护再多,也不如让孩子勇敢地经历一次挫折的考验。


02 家长的过度保护,其实是孩子脆弱性格的源头


无数次的挫折规避、磨练缺失、成长受限,仿佛在给孩子的心灵注入 “脆弱基因”。


为何脆弱性格?很简单,因为他们渴望在成长中有机会证明自己的强大,通过克服挫折来学会坚持、忍耐和自我修复,而不是被家长的过度保护所束缚。


每一个 “有爸妈在,别怕”,都是一个潜在的 “脆弱诱因”。家长们总喜欢凭借自己的爱与担忧,将孩子与挫折隔离开来,忽视孩子内心对成长和坚韧品质培养的渴望。


殊不知,当我们用这种过度保护的方式对待孩子成长时,孩子唯一能发展出的便是 “逃避挫折的软弱心态”。


譬如孩子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情况。


许多家长抱怨:“我家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一点小困难就退缩,比如做志愿者时,被分配到稍微辛苦点的任务就不干了。” 但可曾想过,正是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从未让孩子经历过生活中的小挫折,如让孩子自己解决零花钱不够的问题、自己处理与邻居小朋友的小摩擦等。


于是有了这样的情景:


孩子参加学校的创业实践项目,需要团队成员共同面对资金短缺、市场竞争等诸多困难。但由于孩子缺乏挫折经历,在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是放弃,而不是想办法去解决。他无法承受项目可能失败带来的压力,在团队中也成为了拖后腿的一员,导致项目最终夭折。


结果呢,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脆弱性格尽显,在学业上遇到难题就轻易放弃,在社交中受到一点批评就情绪低落,在家庭里遇到不如意就大发脾气,家庭氛围也因孩子的脆弱而变得紧张焦虑。


家长心里觉得孩子没出息,而孩子心里想着:


“你们从来不让我面对挫折,我怎么能坚强起来呢?”


03 亲子挫折塑造是双向互动,引导才能有坚毅


亲子挫折塑造本是双向的交流与助力,但不少家长却当作单方面的 “性格改造”。


不理解孩子在面对挫折时的心理变化,忽视孩子从战胜挫折中获得成就感与自信心的渴望,只一味以自己的保护方式去阻碍。孩子自然感到压抑,甚至产生对抗心理。


沟通,是亲子挫折塑造的关键。与其盲目地保驾护航,不如静下心来,成为孩子的挫折导师和心灵支持者。


比如,孩子在参加体育比赛受伤后,假如我们一味以 “都是这个比赛不好,以后别参加了” 为由,不让孩子正确看待受伤这件事以及从受伤中恢复过来的过程,孩子往往会对体育活动产生恐惧,并且在未来遇到类似情况时,更容易陷入消极情绪。


倘若转而用平等的姿态与孩子探讨受伤的原因、如何在受伤期间进行康复训练以及如何从这次经历中汲取经验教训,鼓励孩子在伤好后重新投入训练,在孩子克服伤痛重新回到赛场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效果会截然不同。


于是有了这样的场景:


家长看到孩子在足球比赛中扭伤了脚,心疼地说:“你看,都怪这个比赛,太危险了。以后咱不踢足球了。” 孩子听了,心里既委屈又无奈,对足球的热爱也可能因此减退,在面对其他可能的挫折时,也会缺乏积极应对的态度。


第二次,家长换了种方式:“宝贝,你受伤了肯定很疼,不过这也是体育比赛中可能会遇到的情况。我们来一起想想怎么能让脚快点好起来,等你好了,我们再重新回到赛场,我相信你会更棒的。”


孩子欣然接受,在养伤期间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训练,伤好后重新投入足球运动,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身体得到了锻炼,心理也变得更加坚强,亲子关系也在挫折塑造的过程中得到了增进。


所以事实上,亲子挫折塑造的秘诀并不在于保护程度,而是引导的智慧与放手的勇气。


家长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1. 放手但不漠视:合理放手,让孩子在挫折经历中感受到信任,才能学会为自己的坚韧成长负责。


适当的放手不是完全不管,而是在孩子面对挫折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精神支持,让孩子在挫折磨砺中收获成长,这种 “历练” 的经历才是最好的成长。


  1. 平等交流而非一味命令:每一次的交流都是坚毅品质养成的契机。


当家长放下架子,与孩子交流挫折问题而非强制要求,孩子会更愿意接受引导而不是抗拒。


  1. 自我反思,成为孩子的榜样:孩子对家长的模仿往往超乎想象。


倘若我们自身表现出坚韧不拔、勇于面对困难和积极解决问题,孩子自然会受到感染。


亲子挫折塑造不只是对孩子坚强性格的培养,更是对自身教育理念与素养的提升。


由此可见,亲子挫折塑造之难,其实在于如何做 “善于引导而不溺爱保护的家长”。


面对亲子挫折教育的问题,选择是继续过度保护,还是尝试以智慧引导方式促进?


在孩子性格成长的旅程中,孩子不是一个被动的被改造对象,而是一个有情感、有潜力的 “坚毅性格塑造者”。


唯有在不断调整、理解和互动中,亲子在挫折塑造方面才能达成理想的效果。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