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不应是一味抱怨、全盘贬斥,或者全是无情攻击与彻底否定,而应具有指导性、建设性和鼓舞性。” 罗曼・罗兰的这句话明确指出了正确批评和错误批评的界限。然而,在现实中,过度批评却常常成为在孩子心灵播撒自卑种子的罪魁祸首。
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每一个小小的举动都被家长或者老师过度批评时,他们会逐渐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例如,一个孩子在学习写字的时候,因为字体不够工整而被家长严厉斥责,说他 “怎么这么笨,写个字都写不好”。这种批评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手部肌肉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以及写字技能需要逐步提升的客观规律。孩子听到这样的话,内心会受到极大的打击,他们会认为自己真的很笨,从而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自卑情绪。
在学校里,如果老师因为孩子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对孩子进行全盘否定式的批评,如 “你这样下去永远都不会有出息”。这种话语就像一把利刃,深深刺痛孩子的心灵。孩子可能会在之后的学习中不断怀疑自己的学习潜力,即使他们有能力去提高成绩,也会因为这种自卑情绪而变得畏缩不前。他们会害怕再次失败,害怕再次遭受批评,从而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过度批评还会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一个经常被批评的孩子,在与同龄人交往时会缺乏自信。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别人喜欢。例如,一个孩子因为在课堂上回答问题错误被老师批评后,在小组讨论中就不敢再发表自己的意见,担心被同伴嘲笑。长此以往,孩子会在社交中逐渐边缘化自己,进一步加深自卑情绪。这种自卑情绪可能会伴随孩子一生,影响他们的职业选择、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孩子的自我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界评价的影响。过度批评会让孩子形成一种消极的自我认知,他们会将外界的负面评价内化为自己的特质。而这种消极的自我认知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就像一个被贴上 “失败者” 标签的孩子,会不断地在生活中寻找自己失败的证据,而忽略自己的优点和成功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