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十年教龄教师的蜕变:从 “知识灌输” 到 “情绪教练”
糖糖妈妈说育儿
2025-05-20 15:53:06

我将以10年教龄教师的视角,围绕从“知识灌输”到“情绪教练”转型过程,先描述传统教学模式,再展现转型中遇到的困难、应对方式,以及转型带来的变化与感悟。 


10年教龄教师亲述:从“知识灌输”到“情绪教练”的转型阵痛站在讲台上的第十个年头,我曾以为自己早已熟稔教育的真谛——精心备课、精准授课,将知识毫无保留地灌输给学生,看着他们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便是我作为教师的全部价值。然而,时代的发展、教育理念的革新,却让我不得不踏上从“知识灌输”到“情绪教练”的转型之路。这条路上,满是困惑、挣扎与突破,每一步都伴随着难以言说的阵痛。 十年前,我初入教师行业,那时的课堂以教师为绝对中心。我习惯了按照教案按部就班地讲解知识点,学生们正襟危坐,认真记着笔记,课堂互动也多是我提问,学生回答,答案标准且唯一。在这种“知识灌输”模式下,学生们的成绩在一次次考试中得到体现,班级平均分在年级名列前茅,家长会上,我收获着家长们的称赞,内心满是成就感,坚信这就是教育的正确方式。 但随着时间推移,我渐渐发现一些问题。课堂上,学生们看似认真,眼神里却少了灵动与好奇;考试后,总有学生因为成绩不理想而情绪低落,甚至对学习产生抵触;还有些学生,在与同学相处中矛盾不断,却不懂得如何沟通解决。我开始意识到,单纯的知识传授远远无法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尤其是当我了解到,心理健康问题在青少年群体中日益凸显,而情绪管理能力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未来发展都至关重要时,我内心产生了强烈的转变冲动。 转型的第一步,便是打破多年来形成的教学惯性,这无疑是最艰难的。以往,我在备课时,关注的重点是知识点的讲解方式和教学进度;而现在,我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学习心理学知识,研究如何识别学生的情绪信号,怎样引导学生正确表达和管理情绪。在课堂上,我尝试增加互动环节,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但起初,学生们并不适应,课堂氛围一度尴尬,甚至有学生认为这是在浪费学习时间。我也常常因为担心影响教学进度,而忍不住又回到以往“一言堂”的模式,内心充满矛盾与自责。 与学生沟通的方式也面临巨大挑战。过去,当学生犯错时,我习惯直接指出问题并批评教育;如今,我要先调整自己的情绪,以平和、理解的态度去倾听学生的想法,帮助他们分析问题根源。记得有一次,班上两名学生因为争抢文具发生冲突,还动了手。要是以前,我肯定会严厉斥责他们,然后按照校规进行处罚。但这次,我把他们叫到办公室,先让他们冷静下来,分别讲述事情的经过和自己当时的感受。在倾听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其实都不是故意想伤害对方,只是一时冲动。通过引导,他们不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学会了换位思考,互相道歉并和好。这件事让我看到了“情绪教练”式沟通的力量,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也常常因为缺乏经验,无法准确把握沟通的尺度和方法,导致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产生挫败感。 除了教学和沟通方式的转变,来自外界的压力也让我倍感煎熬。家长们习惯了以成绩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当他们看到课堂上知识讲解时间减少,增加了很多“与学习无关”的活动时,便纷纷表达不满,质疑我的教学能力。学校的考核机制也依旧侧重于学生的学业成绩,我在情绪教育方面付出的努力很难得到直观体现,这让我对转型的方向产生迷茫,甚至一度想要放弃。 但教育的责任感和对学生的关爱,支撑着我不断坚持。我积极参加各种情绪教育相关的培训课程,向有经验的心理教师请教,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慢慢地,我看到了一些令人欣喜的变化。课堂上,学生们变得更加活跃,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思维也更加开阔;学生之间的矛盾减少了,遇到问题时,他们会尝试用沟通和协商的方式解决;那些曾经因为学习压力而焦虑的学生,也学会了调节自己的情绪,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 从“知识灌输”到“情绪教练”的转型之路,充满了阵痛。但正是这些疼痛,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本质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学生心灵的滋养和成长的陪伴。虽然这条路上还会有许多未知的挑战,但我愿意继续走下去,因为我看到了学生们眼中重新绽放的光芒,也感受到了教育真正的价值与意义。 你对文章中教师转型的具体情节、遇到的困难或转变后的收获等内容有不同想法,都能随时告诉我,我们可以进一步优化文章。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