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文艺》《花城》《广州文艺》《青年作家》《作品》:
生态、科幻与南方湿漉漉的潮气
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态链条,也深深地参与文学生产、传播的全过程。科技革命正在建构着新的价值序列与意义编码,今天的我们不仅无时无刻被数字赋形,科技伦理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更新着我们对自我与世界乃至宇宙的认知与理解。对生态伦理、智能伦理的思考与勘探,促进生态文学和科幻文学的发展,发展出一种审视人类本体性存在的新视角。《长江文艺》第9期头条“聚光灯中国当代作家档案”推出深圳作家南翔,他长期致力于中、短篇小说创作,探索在一定的篇幅中高度浓缩地讲述故事,他对生物的关心、生态的关注由来已久。《麻醉师臂上的金雕》从生态与人文双重角度,经由动物与人的双向疗救、双向救赎将自然生态保护与人的精神重建融为一体,展示了一种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互动思索,拓宽了生态文学的叙事深度。马兵的评论相得益彰,他指出南翔的生态小说“有人”“有情”,这二者乃生态小说的重要指标,万物有灵也好,齐物论也好,生态文学归根结底还是“人的文学”,健康的生态、多元的环境同样促进人类更美好的生活。
“小说坊”刊载了科幻文学专辑,周志强在《科幻文学:书写现实的新可能性》中认为:“进入新世纪以来,数字科技、量子科技环境下,时空扭曲、文明迭代成为中国科幻文学的底色……中国的科幻文学从‘用科技的方式去创作’(郑文光语),转变为‘因科技的发展而催生危机想象的写作’”,并提出科幻文学的“幽灵现实主义”写作路径。这个专辑中,青年作家梁宝星的《巴比伦铁塔》通过对机器人大战后凄惨场景的细致摹写,巧妙地实现了机器与人的身份置换,由此引发对人类现实生存困境的深入思考,以及对人性异化的诘问与反思。糖匪《大宇》抛开了科幻小说惯有的故事性写作模式,以“心理写实”的方式,思考科技与人的情感伦理问题。宝树《坐标》沿用科幻文学星际叙事传统,叙写星际生物在自由意识觉醒之后,对强权的反叛与对抗。无独有偶,《花城》第4期“新女性写作”专栏推介的也是科幻作品。王侃瑜的《岛与人》中“人”与“岛”双线叙事并行,岛在海洋中,人在人海中,二者孤独的状态何其类似!修新羽《美好生活及其他》由三个不同主题的小短篇集结而成,“淡蓝色立方体”围绕AI对人的情感学习展开,“浥注传媒”关注科技对人生活和思维的入侵与控制,“快速星际航线”构想星际间的穿梭和地外文明的可能。叶端《心》围绕机器人意识的生发,构想机器人意识觉醒后生态体系的裂变,强调“心”对人与机器差异性的重要作用。段子期《宇宙不在场》通过吴集、陆云柯不断延展的“赌约”与人生抉择,展开对宇宙终极奥秘的探索与追问,同时投射出人类隐秘的精神潜流。本期赵彦的《建筑的隐喻》值得特别推荐,这位居住在西班牙的女作家以璀璨的想象力挑战了我们固有的阅读期待,她的作品不仅是巧思的佳肴,也是妙语的盛宴。
改革开放的时代春潮极大地释放了人的自我,曾长期被遮蔽的重获存在合法性,个体成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值得注意的是,作家在叙写个人成长的“私事”的同时,往往有意无意地投射出时代、历史的某些触角。《花城》第3期李修文《南国之春》通过人到中年却屡遭失意的“我”的记忆,回溯性地讲述改革开放初期小城青年的欲望与焦虑。将个人的成长史叠入民族国家的改革史,相互映衬,深化了小说的历史重量。
《广州文艺》第5期李敏锐《海中金》、巫宏振《风中羽毛》描摹广漂青年的青春成长史、奋斗史,有原生家庭的成长之殇,亦有理想与现实抵牾下的无奈与酸楚,以及潜在的城乡阶层差异与文化身份认同焦虑。张运涛《我们的一九八三》以“我”在父亲去世后的返乡,追溯1983年一家人制造汽水、卖汽水的难忘经历,并以对成长往事的回望,唤醒、弥合着姐弟三人被岁月挤压的亲情。第6期李聿中《与一只猪握手》采用鲁迅式的返乡叙事,借“我”的儿童视角打量故乡,在想象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中,实现自我的主体生成。《青年作家》第5期凸凹《模样》书写张广水从放羊娃到公职干部的成长蜕变。《作品》第5期梁小九《你知道轻井沢吗?》讲述了小彼得成长为速滑运动员的故事。小说在追忆人物成长动因过程中,描绘了其与教练、队员相处的温馨场景,同时指出成长并非一帆风顺的,往往伴随着伤痛和错误。吴宇仑《奶油蛋糕》可谓一个逆成长小说。奶油蛋糕这个意象极具张力,一方面是巨大的诱惑,是对生日、成长的代指,另一方面奶油却具有破坏性,提供虚假的甜蜜的外表,它既暗示主人公的成长、奋进,也诱使其坠入深渊,人性的幽微、错综借此得以展现。
对地方性经验与知识的深描,愈益成为时下备受关注的一大文学议题,这与全球化时代人们的高频流动息息相关。高铁、飞机在加速人群的流动速度;5G加速人群的通讯和虚拟空间的交集。一方面全球化是主潮,流动是大势;另一方面,地方特色越来越成为文学期刊的抓手。《广州文艺》第5期为“广州文学”专号,集中展现了南方的景观、风俗民情及地域特点。另一方面,伴随着人口的流入和不同地方文化的交融,南方文化更是处于文明互鉴、互融的风口。陈世旭《广州三记》以白云山平和、素净、冲淡的文化品质,花市的历史溯源及民俗景观,映射出广州人低调、务实、热爱生活的精神文化底色,并指出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明珠”的陈家祠超越族群文化的时代象喻性。东方莎莎《广州人的精细与活泛》通过对出生地重庆与定居地广州,两座城市的美食、拖驳船等地方性知识的对照,展现出广州人精细、活泛的精神气韵。王威廉《写在中山大学百年之际》基于自身的求学、工作经历,揭开中大乃至广州的精神文化地理。周序《目送轮转齿隙间盾构环行》以地铁这一现代城市意象,叙写“外来人”他者视域下的广州,及对自我的文化确证与人生归途的思考。《花城》第3期蔡崇达《草民》以对日常生活细节的钩沉,聚焦闽南小镇的世相地志,反映当地的历史、文化与生命哲学。《作品》第5期了一容《野玫瑰》着眼草原风光,在牧马人离奇故事的叙述中,尽显喀纳斯草原的神秘与未知。《青年作家》第6期汪兰《蜀王陵随笔》描摹成都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和历史风物,展现出作家浓郁的恋地情结。
现代资本和消费文化也在不断侵入生活的内部,促成新的商业伦理。《花城》第4期丁颜《哑巴阿奎》中,阿奎离开草原来到古镇打工,但游牧文明与现代城市文明的碰撞,使他成为一个失语的他者。屠宰场爆发的冲突颇具文化隐喻意味,当草原和古镇的社会文化生态逐步为消费意识形态所侵蚀,人与自然都将陷入现代文明病之中。《广州文艺》第5期叶曙明《码头上的广州》以对码头这一地理空间的追述,钩沉曾被称为“水上浮城”的广州的历史记忆,展现出其城市地理变化,古老商都绵延千年的传统商业文明,进一步审视现代文明在重塑城市空间过程中,对传统文化形态、广州人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等的影响。《青年作家》第5期王溱《隧道那一端》借由穿越叙事,建构自我的理想园地。小说在寻找的架构下经由空间的鲜明对照,展现了都市人对生命力复归的渴望。鱼生是“我”逃离此在、进入另一世界的牵引,“我”寻找他的过程,既是对爱情的追求,也是对别样生活和深度自我的探寻。
(本文为暨南大学明湖读书会的讨论成果,参与者为:刘志珍、曾嵘、林蓓珩、许哲煊、邱文博、邱雯意、张昀菡。邱文博统稿,指导老师申霞艳)
温馨提示
由于微信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所以部分关注本号的朋友无法在第一时间收到“文艺报1949”公众号推送的消息。
欢迎各位朋友按下面的方法简单设置,让本号继续为您在第一时间及时进行推送:
▶关注并进入公众号
▶点击手机右上角“. . .”
▶点击“设为星标”
▶这样您就可以及时收到本公众号的推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联系邮箱
新闻部:wybxinwen@sina.com
艺术部:wybart2024@163.com
副刊部:wybfkb@126.com
“文学评论”版:wybwxb@vip.126.com
“理论与争鸣” 版:wyblilun@163.com
“世界文坛”版:imsoha@163.com
“少数民族文艺”专刊:wybssmz@126.com
“网络文艺”专刊:wybwlwy@163.com
“科幻”专刊:912230576@qq.com
《作家通讯》:zjtxwyb@126.com
会员地址信息变更 : 1876960953@qq.com
内容来源:《文艺报》2024年10月18日3版
微信编辑:王泓烨
二审:许婉霓
三审:李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