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AI复活”的风险与边界丨焦点网谈
今豫网言
2024-04-05 08:03:42

图片

电影《流浪地球2》中,刘德华饰演的科学家图恒宇,将去世的女儿丫丫生成了虚拟的数字生命。科幻照进现实,AI“复活”正在上演。

清明时节,“AI复活”的话题再次成为网友关注焦点。前不久,UP主吴伍六“复活”已故奶奶、包小柏AI“复活”病逝女儿;也有网友用AI技术“复活”李玟、乔任梁等已逝明星,AI技术的应用边界成了网络热议话题。

3月15日,中央网信办部署2024年“清朗”行动就包括“‘清朗·规范生成合成内容标识’专项行动”,针对平台以及创作者,规范开展生成合成内容标识,清理未有效标识、易造成公众混淆误认的生成合成信息内容,处置利用AI生成合成技术制造谣言、营销炒作的违规账号。

继聊天机器人程序ChatGPT、新型视频生成模型Sora后,“AI复活”再次带来震撼。我们正在“跑步”进入AI时代,科技进步背后的伦理和风险问题频频显现,技术本无罪,但技术应用的边界不能逾越。

图片图源:觉中国

“AI复活”,是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逝去亲人的文字描述、图片、视频和声音资料输入AI算法模型,从而模拟生成一个数字人形象。虚拟数字人拥有逝者的性格、记忆和声音。

相对于《流浪地球2》中出现的数字生命卡、进入数字生命空间等描述,现有AI虚拟人,在形象、动作、声音等方面,还处于“粗糙”的初期阶段,只是真实人的非常浅层的、表象的数字映像,远未达到沉浸式对话的交互。

当下AI“复活”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照片复活:让照片里的人物动起来,并开口说话。如赫本、爱因斯坦等黑白照片动起来,实现电影《哈利·波特》中会动的报纸配图。二是AI虚拟人:可模拟人物动作声音、说话方式。人物容貌或真人换脸,或完全AI虚拟。AI虚拟人已出现在短视频、影视、直播社交等领域。三是实时对话的“高级”数字人:可进行文字、语音、视频通话,实现实时交流。这类技术要求高,是当下大火的“AI复活”方向。

“AI复活”背后,是数字生命的概念。除了《流浪地球2》,在《攻壳机动队》《超体》《黑镜第三季》等影视作品中,都出现过“数字永生”。数字生命在虚拟世界实现“永生”,人们可以通过脑机接口与数字生命进行无障碍交流。

其实,“数字殡葬”也已在现实中出现。所谓数字科技殡葬,是指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融合声光电等科技手段,集安葬、礼仪、祭扫为一体的新型安葬与纪念方式。

随着社会进步,死亡不再是禁忌话题。去年,有科技公司推出“AI礼祭”,核心是通过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和VR(虚拟现实技术),将逝去之人的形象与记忆永久保存,在数字世界中“永生”。北京市现有的多处“数字墓园”引入AI技术,可以实现“复活亲人”的效果。但因为涉及伦理等方面问题,这项服务尚未正式推出。

AI时代正深刻影响人类生活。有人愿意尝试,有人表示抗拒。AI复活逝者,或许是迈向“数字生命”的门口,全人类需要深刻思考的社会议题。

图片AI“复活”亲人 图源:厦门日报

实际上,AI“复活”亲人已成产业链。短视频发布信息引流,制作团队对接订单,制作价格几十元到几千元不等,甚至还有自媒体发信息收徒。

从情感角度来说,AI“复活”亲人,是对遗憾的弥补,承载着逝者的思念,有着现实意义。比如弥补临终前的遗憾,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却遗憾没能见到老人最后一面。比如治愈巨大悲痛,失独家庭的父母,无法走出悲伤的阴影。比如善意的谎言,老人身体状况堪忧,无法承受晚辈突然离世带来的创伤。比如获得短暂的慰藉,亲人离世多年,希望能通过新技术再现熟悉的面孔。

然而,虚拟世界总归不是现实。数字人可以让创伤期的人们获得安慰,可以短暂缓解思念之情,却无法代替现实生活。过度思念和幻想,过度注重“生意”而忽略“权益”,都会带来一系列隐患。

长期沉迷,带来负面心理状态。有人认为,“AI复活”是自欺欺人,甚至是消费逝者。也有人出于对亲人的极致思念,选择下单。虽然目前的AI虚拟人在外貌、动作、声音等方面,距离“真假难辨”还相差甚远,但依然存在风险。心理学专家认为,这样的“生死沟通”也可能造成过度依赖,而让人难以回归正常生活。

监管漏洞,警惕被利用行骗。面对新事物,法律和监管具有滞后性。事实证明,仅靠行业自觉无法实现良性治理。一方面,AI数字人的形象、声音趋向真实,要警惕不法人员利用AI技术,对亲朋进行诈骗。另一方面平台监管尚未完善,“AI复活”的潘多拉魔盒已经打开,技术进步和“次生灾害”同时到来,制作公司存在泄露客户个人隐私风险。

为了流量,造成家属二次伤害。近日,“江歌案”中的受害者江歌、歌手乔任梁被网友AI“复活”,给家属带来情感伤害。江歌妈妈表示“不能接受,如果能‘复活’,也仅限于亲自来做这件事”。乔任梁父亲表示,“感到不舒适,希望对方尽快下架,‘这是在揭伤疤’”。

未经允许,侵犯逝者权益。《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第14条规定,“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和技术支持者提供人脸、人声等生物识别信息编辑功能的,应当提示深度合成服务使用者依法告知被编辑的个人,并取得其单独同意。”

图片图源:视觉中国

必须明确,AI“复活”亲人与AI“复活”明星、热点事件当事人等非亲人,有本质区别。前者是情感寄托,后者是违法行为。面对一系列伦理和安全隐患,应该尽早应对,减少技术进步带来的“次生灾害”。

新技术深度应用前,加强审查。社交传播、电商售卖是目前AI“复活”行为违规的重灾区,各大网络平台应当加强对该领域的内容管理,加强对上架售卖、传播“AI复活”服务及教程的审查,避免引发个人信息泄露、电信诈骗等问题。划清技术应用的边界,才能使技术发展走向正途。

监管部门尽快出手,全面监管。AI领域是网络治理的新形势新挑战,要把不法行为扼杀在萌芽期。各地监管部门要履行管理责任,加强对AI“复活”行为的规范管理,有效发现治理利用AI技术营销诈骗的问题和乱象,坚决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互联网内容治理领域正本清源才是关键,全面监管能够有效促进互联网平台内容生产形成良性循环。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法。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已经有《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立法部门仍需密切关注最新技术隐患,有针对性立法。此外,AI行业也需要加强自律,共同维护健康生态。

发掘“AI复活”社会意义,合理利用。科技是把双刃剑,需要引导发掘有价值的一面,例如,在寻找拐卖儿童领域,可以用AI预估模拟儿童长大后的容貌,为寻亲提供便利;用虚拟人物帮助失去父母的小朋友走出抑郁状态;用AI形象“善意隐瞒”家人离世消息。合理运用技术,才能使技术更好、更完善的发展。

“AI复活”亲人的背后,是人们面对死亡离别的沉重情感命题。我们应当学会坦然理性地与逝去的亲人告别,要明白,好好生活,是对逝去亲人最好的缅怀。


​总策划:翁铁军

监审:李涛
统筹:朱琨 赵强
主编:齐亚琼
审核:王振伟 冯祖选 

执笔:张恒

编辑:杨琨 实习生 李权龙
近期热文推荐

“赏花经济”如何借春风丨焦点网谈

无互动不精彩丨焦点网谈

大学开放不止于校门丨焦点网谈

图片

图片

来源: 今豫网言微信公众号
编辑: 杨琨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