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强化教育家精神引领 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4-10-18 10:55:13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2024年8月6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意见》明确提出:“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强化教育家精神引领”,“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建设是党和国家一直以来极为关注的事业。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018年)《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2019年)《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2020年)《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2022年)《关于开展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能力提升行动的通知》(2022年)等一系列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主题的文件中,均对教师队伍建设给予指示,确保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性与稳定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第39个教师节前夕,提出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更加关注与倡导用中国文化解决中国问题,实事求是谋发展,符合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路径规律。新时期,人们要从战略高度认识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深入理解教育家精神引领的价值与内涵,与时代同向而行。

强化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的价值引领。《意见》提出:“引导广大教师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陶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勤修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树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理想信念是教师鲜明的政治底色和基本素养,教师队伍要不断强化思想政治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与党建引领,组织教师定期开展理论学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道德情操是好老师践行教育使命的核心品质,教师要坚持立德树人,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相结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躬耕态度是教师最根本的职业追求,教师要践行终身学习理念,担当培根铸魂的职责使命,不忘初心,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仁爱之心是教师工作的职业底色,教师要尊重、理解、关爱学生,乐为人师、好为人师、善为人师。弘道追求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教师要坚定夯实天下为己任的价值观、筑牢文化自信的精神基石、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责任担当,践行教师群体共同价值追求。

强化教育家精神培育涵养的生态创设。教师教育是培育与涵养教育家精神的重要途径,良好的教师教育生态是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我们要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培养与发展中,健全“教育家精神+教师教育”“教育家精神+在职培训”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让教师在全链条成长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家精神的熏陶和感化。要将数字化和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终身学习学科建设,开发“数字化+”“教育家精神+”课程体系,并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开设数字化和教育家精神专题研修,组织教师积极学习。要聚合高水平综合大学、师范类院校、中小学名校名师和教育机构优质资源,搭建面向教师成长交流的公益性教育家精神培育平台,探索“教育家精神+”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如高水平大学与高等职业院校、企业联合开展职业教育教师一体化教育家精神培养培训。同时,要调动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构日常浸润、项目赋能、平台支撑的教师发展良好生态,推动教育家精神共培共育。

强化教育家精神弘扬践行的阵地筑造。课堂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教师要将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基础,贯穿教师队伍建设全过程。教师要不断锤炼与磨练自己的课堂,上好每一节课,使教学真正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健全人格。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创新性与引领性力量。教师要将服务国家需求作为价值追求、探索教育规律作为责任担当、破解“真问题”作为实践取向、培育时代新人作为研究中心,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实现。社会实践是教师熟悉国情、坚定“四个自信”、提升育德意识和育人能力、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善于将实践成果深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转化为鲜活的教学科研内容、内化为育人的行动自觉,在理论与实践中涵养高尚师德和教育家精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此外,要推进教育家型名师工作室建设。名师工作室是一种学习、研究和发展的共同体,能够有效发挥以点带面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以教育家型名师工作室为引领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对于强化教育家精神对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强化教育家精神引领健全教师激励机制。健全教师激励机制,树立正确的激励导向,有助于充分激发教师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师德师风与教育教学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各级各类学校要坚持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资格准入、招聘引进、职称评聘、导师遴选、评优奖励、项目申报等的首要条件。要营造涵养高尚师德的文化氛围,厚植尊师重教文化。“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将尊师文化融入学生日常言行。要发扬“传帮带”传统,浸润传承教育家精神,形成尊师重教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教学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教师标准体系是教育教学和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依据。国家要不断完善教师标准体系,将教育家精神纳入教师管理评价全过程,引导广大教师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教师评价要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教师,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现象,推进发展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要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优化教师岗位结构比例。要注重精神荣誉激励、专业发展激励与关心爱护激励,完善优秀教师激励奖励制度,加大教师荣誉表彰力度,按照有关规定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职称评聘和荣誉表彰要向乡村教师倾斜,激励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强化教育家精神,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的常态化,巩固与提高教师地位,让教师成为天底下最光荣的职业,形成优秀人才汇织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孙刚成,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刘玲,南阳科技职业学院)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 方鸿琴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