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兴文化工程大型融媒报道|岁月无声 惟石能言
河南日报
2024-11-27 08:36:04

a.jpg

  岁月无声 惟石能言

  ——访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张玉霞

  人物简介

  张玉霞,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考古学和中原文化。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多项。今年9月,由其主持的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项目“南阳岩画调查报告”已结项。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若郡

  冬日的薄雾笼罩着南阳鸭河工区,碧波荡漾的鸭河水库静谧安宁,周边的浅山丘陵上,分布着多处岩画遗存。

  “兴文化工程”启动后,鸭河工区成为“南阳岩画调查报告”项目负责人张玉霞复查次数最多的点位。

  南阳岩画,以鸭河为中心,西至淅川县、内乡县,东至方城县、泌阳县,呈半环状分布,为探寻人类文明起源和史前文化发展打开了一扇深邃、奇趣的窗口。

  “南阳岩画有相当一部分处于距今6000—3500年之间,很有可能是华夏族人的记录符号系统,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新资料。”11月25日,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张玉霞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浅山丘陵间的凹穴岩画

  岩画——“人类童年的语言”,一种全球性文化现象。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已出现,是古代先民利用石器、金属器或矿物质颜料在岩石上制作的图案作品。

  2010年,方城籍文化学者马宝光回家乡探亲时发现清河乡有岩画遗存。“方城有岩画”“方城有大量岩画”“方城有与世界其他地方不同的岩画”……自此,南阳岩画研究拉开序幕。

  鸭河岩画发现于2012年,当时鸭河工区成立了岩画普查队,沿鸭河水库和梦山一带进行详细调查、摸底、登记、建档,共发现凹穴岩画遗存1000余处。

  世界岩画组织联合会执行主席罗伯特·贝德里克高度评价鸭河岩画:“这一拥有数以万计凹穴的岩画群,是截至目前发现的最壮观的,当属世界之最,鸭河工区岩画群因此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丰碑。”

  鸭河岩画只是南阳岩画遗存的冰山一角。十多年来,在南阳盆地伏牛山和桐柏山间,150米至450米的浅山丘陵地带,大量岩画遗存陆续被发现。

  “南阳岩画的类型以凹穴为主要元素,数量巨大,大体可分为横向或竖向的排列组合、梅花状组合、星象状的组合、图形状的组合及其他无明显分布规律等形式。”张玉霞认为,以凹穴为主是南阳岩画的主要特征。

  她还提到,南阳岩画中的巨石遗迹引人注目,还有方格、米字格、十字纹等几何图案和刻画符号,也偶见植物、动物图案,凹穴会以各种组合形式出现在上述岩画类型周边。

  文字发明前的“远古密语”

  把目光投向世界,无论是西班牙伊比利亚半岛岩画,还是法国拉斯科洞窟岩画,抑或是意大利梵尔卡莫尼卡谷地岩画;把目光望向国内,无论是广西左江花山蹲踞式人形岩画,还是北方草原动物岩刻画,抑或是河套地区的人面像岩画,拥有直观具象的画面是它们的共同点,岩画研究者们将其称为具象岩画。

  而南阳岩画则与之不同,是抽象岩画的代表。在全球范围内,具象岩画已成为艺术,而抽象岩画还在艺术的门外徘徊。

  这是抽象岩画的原始性,更是它的魅力所在。“置身于南阳岩画的场景里,犹如与古人对话、与天地沟通,是一种很奇特的感受。”张玉霞不由感叹。

  “目前,学界关于凹穴象征意义的解释至少有100种,影响比较大的是女性生殖器、祭祀容器和星云符号。”她说,有学者认为凹穴具有生殖崇拜的含义,蕴含着古人对人丁兴旺、生命永续的期盼。

  “一般认为,群集在一起的小凹穴与宗教祭仪场的场地中心地带有关,带着小凹穴的石板是祭坛,有的小凹穴可能被用来盛酒或其他祭品。”张玉霞进而解释,其实,在岩石上制作凹穴的行为本身,很可能也是祭祀活动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在远古时期,星云和太阳一样,也是人类虔诚崇拜的对象。

  南阳岩画曾发现数十个被认为是远古“日晷”的圆盘状石刻,盘面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圆形凹穴,有的凹穴由沟槽相连,表现出星象大小及其在天空中的整体结构布局。

  “有学者认为,这很可能是颛顼帝‘绝地天通’之前全国性天文、气象农业知识普及运动的反映。”张玉霞说。

  “岩画是文字产生之前人类的共同母语,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生产方式、美学倾向和哲学思想,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超自然环境的关系。”对于进一步解读岩画的象征意义,张玉霞充满期许,早日揭示包括南阳岩画在内的中原岩画的奥秘,对于探索全人类早期的精神文明,也具有积极意义。

  从远古走向今天,从今天走向未来

  “本次调查,在中国先秦史学会古文明研究与保护中心过去十多年调查的基础上,全面梳理了已有资料,才得以有现在的研究成果。”前辈的研究和付出,张玉霞感念于心。

  然而,令她痛心的是,在一年来的走访和复查中,她和团队发现,有些岩画因开山取石或自然风化等原因已消失不见。

  若干年后,2.66万平方公里的南阳还能有多少岩画被留存?又有多少未知的能够被发现?

  秉持敬畏历史、热爱文化之心,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需要一腔热忱,更需要科学方法。

  “我们要参照各地岩画田野调查的流程,尽快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中原岩画田野调查标准与流程并进行推广。”张玉霞不断呼吁,要对岩画进行定位、测量、绘图、编号,按照文物普查标准,建立详细的电子档案,并将南阳岩画数字化保护利用融入文化大数据体系,为进一步科学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岁月无声,惟石能言。南阳岩画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更属于未来。

  专家观点

  南阳岩画与具茨山等中原其他地区的岩画风格极其相似,且数量更大、种类更多、分布更为密集。

  南阳岩画作为中原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特别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体系的起源、形成及发展,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关于凹穴岩画的文化内涵,很有可能是华夏族人的记录符号系统。

  绝大部分南阳岩画没有纳入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建议采用数字技术采集和存储岩画信息。

  实践者说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构建特色话语体系

  ——访周口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少青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方化祎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时珍

  周口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华夏先驱、九州圣迹”之美誉,是羲皇故都、老子故里,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哲学体系重要构建地……

  11月22日,周口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少青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近年来,周口市坚持“五个并重”,着力实施兴文化工程,挖掘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突出地域文化特色,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努力构建富有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挖掘传承与创新创造并重。作为历史文化资源大市,周口市深入挖掘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守正创新,创作出一批富有周口特色的精品力作。统筹策划并相继推出“文化周口”八个系列活动,即“考古周口”“典籍周口”“书香周口”“书画周口”“诗词周口”“馆藏周口”“非遗周口”“戏曲周口”,引起强烈反响。其中,“考古周口”聚焦重要文物资源和考古发现,情景化、立体化还原历史,播出16期节目的点击量突破7.2亿人次,被称为“现象级文化产品”。

  深化研究与宣传普及并重。组织力量深化研究,运用多种手段推广普及,以优秀历史文化力量,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凸显兴文化工程的时代意义。周口市系统梳理自身历史文化资源,提出“道德名城 魅力周口”城市文化定位。宣传部门精心编印画册《道德名城 魅力周口》(历史篇)(时代篇)、组织策划“周口人讲周口故事”大型文化系列讲座、策划实施社会广泛参与的“社会现象圣哲看”等大型活动,使周口精神标识可感可识,进一步扩大地域文化影响力。

  兴文化与促发展并重。周口市牢固树立把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时代发展优势的理念,以文化为灵魂、文物为载体、节会为平台,奏响文旅融合协奏曲。如今,“羲皇故都·老子故里”已成为周口醒目标识,“伏羲文化节”“老子祭典”“老子文化论坛”“周口荷花节”已成为知名节会品牌,太昊陵5A级景区成功创建,平粮台考古遗址公园、时庄遗址公园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创工作有序开展,连续两年承办中国杂技春晚……

  育人才与立项目并重。在实施兴文化工程中,周口市一方面抓紧人才引进培养,一方面盘活用足市域内现有人才。探索建立“工作室制”“项目引导式”等针对性培养模式,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积攒后劲。近四年来,全市社科与兴文化工程课题立项突破1300项。其中,地方与高校联合开展的《张伯驹全集》编纂与研究项目,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

  搭平台与出成果并重。注重抓好各类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一个高地”(市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两个基地”(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三类组织”(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各类学会和协会、各类研究机构)的支撑作用。全面升级改版《周口社会科学》刊物,为学术成果的展示交流提供阵地。

  “下一步,周口市将继续牢牢把握方向、全面观照社会、科学运用方法,通过实施兴文化工程,让更多艺术活动有更强的文化性、主题性和思想性,形成推动社会进步的更深层次力量。”王少青表示。

1.jpg

编辑: 彭长香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