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博物馆简史》,带给博物馆爱好者的一段惊喜之旅
JOJO话文化
2024-11-02 11:09:42
#书香河南全民阅读##创作挑战赛六期#

喜欢逛博物馆的朋友,对近年来兴起的“博物馆热”一定深有体会。到了节假日,一些热门博物馆,提前好几天定上闹钟还不一定能抢到参观门票。即便抢到门票,置身于过于拥挤喧闹的展馆中,也很难谈得上有舒适的体验感。不知有没有朋友和我一样,每到这时,就很想吐槽大家为什么要跟风和扎堆打卡博物馆。


而在上世纪,美国的一位美术馆馆长早已“吐槽”过:一车一车的文化观光客,足以令博物馆真正的访客退缩。


他说这些话的背景是,“冷战”后同一阵营的国家间文化交流空前兴盛,一方面是中产阶级中“文化消费”概念的流行,另一方面是博物馆开始面临财政压力等问题。因此,在吸引更多大众与维持良好的文化氛围之间,出现了平衡难题。


听上去,似乎与我们今天逛博物馆的状况很是相似。不过,不同之处在于,时代在发生变化,博物馆虽然在增多、细分化以及进行展陈的升级,依然要面对“既要-又要-还要”的需求——这就意味着,博物馆这一行当,生存危机从未离开,难题接踵而至,未来则充满想象。

 



以上这些话题,在《博物馆简史》中都有专门的章节进行探讨。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到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是怎样走商业化之路的,欧洲的博物馆行业面对经济压力在自身和商业化之间是如何艰难摇摆的,还可以看到博物馆在社会身份认同问题上遭遇着什么样的困境,以及,今天的博物馆成为“文化地标”后给城市带来了哪些影响。


这也是我对这本书感到惊喜的地方。


书名叫做《博物馆简史》,但除了对发展历史的梳理,书里面有相当多的内容涉及到博物馆的运营和发挥的作用等诸多公共议题。

当然,如果是只对博物馆的发展历程感兴趣的读者,也可以按照顺序一览究竟。


18世纪中期--1914年,是博物馆的起源与探索期,西方人文主义的勃兴,博物馆的“前身”应运而生;1915年--20世纪50年代,是博物馆的发展与演变期,当代艺术在博物馆中大放异彩;危机与展望,则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21世纪,也即开头提到的,博物馆面临的生存危机、后现代难题和明天的可能。


对国内博物馆发展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中国博物馆简史>一节中理清我国博物馆的来龙去脉。2000多年里,文物珍宝都停留在皇室和民间的收藏家手中,一直到19世纪末,中国都没有出现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张骞,在日本参观过后于1905年自费创立了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南通博物苑,由此开启了中国近代博物馆探索的新时代。


这本书是今年9月份出版的,书里的内容和数据也很新,还是在<中国博物馆简史>这一节,能看到国家文物局发布的关于2023年全国博物馆接待游客人次和全国博物馆总数的数据,也是非常“与时俱进”了。


作为一个博物馆爱好者,我还从书中获得了很多“冷知识”——比如,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展览行为,发生在公元前478年的山东曲阜,这是孔子去世的第二年,他的弟子和信徒们,将他的故居改建为庙宇,孔子生前使用的衣冠、车服和利器,在这里被展出。——读完之后,不禁钦佩,两位作者的案头工作做得如此扎实。


看过这本书之后,我回顾自己去过的博物馆,感觉博物馆在我的心目中变得更加立体了:它不再只是一个承载历史和艺术的展示空间,在历史、地域、经济发展等诸多维度,都有很多值得思索的地方,我也多了更多观察和评价一家博物馆的角度。


读《博物馆简史》,对我来说和逛博物馆一样,都是一段惊喜之旅。


#顶端荐书团#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