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如同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在这条跑道上,父母与孩子本应是并肩作战的队友,共同面对成长中的风风雨雨。然而,有些父母却选择了与孩子对抗,仿佛在这场马拉松中,他们成了彼此的对手。这种对抗,不仅消耗了双方的体力和心力,更让原本温馨的家庭关系变得紧张和疏远。
童年的孩子,如同一张白纸,父母的每一笔涂鸦都可能成为他们性格的一部分。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对规则充满敬畏,父母的引导和教育,本应是他们认识世界的灯塔。然而,有些父母却选择了用对抗来回应孩子的每一次探索和尝试,每一次的“不”和“不可以”,都在孩子的心中种下了疑惑和反抗的种子。
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曾说,“童年是形成自我认同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孩子需要的不仅是规则和纪律,更需要理解和支持。对抗的教育方式,只会让孩子感到被压迫和不被理解,从而在他们的心中埋下叛逆的火种。
电视剧《小别离》中的一幕,正是这种对抗教育的缩影。孩子方朵朵热爱写作,梦想成为一名作家,而父亲方圆却坚持认为只有考上名牌大学才有出路。他没收了朵朵的小说,甚至禁止她参加写作比赛,这种种行为,最终让本应亲密无间的父女关系变得剑拔弩张。朵朵的反抗和父亲的愤怒,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对抗的恶果。
然而,每个父母大概都有过这样类似的时刻,想通过对抗来维护自己的权威,最终却发现自己失去了对孩子心灵的连接。实际上,我们父母在面对孩子时,真正需要的智慧,应该是倾听、理解和引导,而不是“对抗”。
倾听是基础: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的声音往往被忽视。一个小学生因为对学校的不满而频繁逃课,父母焦虑不已,每天的责骂和惩罚成了家常便饭。孩子呢?他的态度越来越冷漠,甚至开始顶撞父母。然而,当父母开始真正倾听他的心声,了解到他对学校环境的不适应和学习压力的恐惧时,他们之间的关系开始缓和。孩子感受到了被理解和尊重,他的行为也开始逐渐改变。
理解是桥梁:孩子的行为背后,总有他们的理由和情感。有位家长分享过一个故事,说自己上小学的儿子突然变得孤僻,不再愿意和父母交流。母亲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但无论如何尝试,儿子总是闭口不谈。后来,她放弃了追问,开始尝试理解儿子的行为,不再强迫他开口,而是通过他的兴趣和行为来寻找沟通的契机。就这样,儿子渐渐放下了防备,开始主动和母亲分享他的感受和想法。
引导是方向:孩子的成长路上,需要的不仅是指责和批评,更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榜样。有个初中女孩,因为外貌问题而自卑,她开始逃避学校,甚至拒绝与人交往。母亲没有直接批评她,而是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引导她。她开始带女儿一起参加户外活动,鼓励她发现自己的内在美,而不是过分关注外表。正是这种引导,让女孩逐渐找回了自信,开始积极面对生活。
孩子的成长,是一场需要父母智慧和耐心的旅程。对抗和压制,只会让他们越走越远。相反,父母的智慧在于退一步,给孩子更多的理解和空间,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而不是被压迫的无力感。
倾听不是放任,而是给孩子更多表达的机会;理解不是纵容,而是建立信任的桥梁;引导不是命令,而是为孩子指明方向。所以说,面对孩子的成长,父母要做到的最高境界,就是在权威和关爱中找到平衡,既不夺走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又时刻做好引导他们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