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一个创可贴实验,测出一群说谎的孩子,孰真孰假,家长要仔细分辨
高中作文圈
2024-11-27 08:55:00
一个幼儿园老师做了个“创可贴实验”,测试了幼儿园孩子“说谎”这个行为,结果让人大吃一惊。
这个测试过程是老师趁孩子们午休的时候,在她们的脸上、下巴、手指等部位贴了一个创可贴,等孩子们睡醒以后,老师问孩子:你这里有个创可贴,你是怎么受伤的啊?
孩子们的回答真可谓是一本正经,有理有据。
额头上贴了创可贴的孩子说:是我画画的时候,被蚊子叮的
下巴上贴了创可贴的孩子说:玩滑梯的时候磕到了
图片
这两个回答还好,下面几个小朋友的回答逐渐开始变得“事态严重起来”。
手指上贴了创可贴的孩子说:被人家咬得。
另一个额头上贴了创可贴的孩子,指了指旁边的几个小朋友说:被他们碰到了我的头。
图片
脸上贴了创可贴的孩子,不假思索地指着右边坐着的小男孩说:他拉着我走,拉着我摔跤了。
老师追问了一句:是皮皮拉着你?
孩子非常笃定地点了点头,紧接着另外两个孩子充当“证人”,也指着皮皮说:就是他!就是他!
被指认的小男孩皮皮一下子着急了,据理力争,辩解说自己还在睡觉呢。
证人中的一个小女孩站起来,指着皮皮开始反驳:哼!你都抱着图图都摔跤啦,你看,图图的脸都受伤了!
图片
如果不是我们事先知道这是个测试,看到最后这一组对峙过程,我们八成会认为图图的伤是皮皮造成的,因为人证、物证俱在,人证还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皮皮可真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而实际上,孩子们描述的一切受伤的过程都是没有发生的,更确切地说,不是当下发生的。
那孩子们还说得有鼻子有眼的,这就不是“说谎”吗?
其实不是这样的,幼儿园阶段,尤其是3-5岁的小中班孩子,说谎大多是无意识的,不是我们道德意义上的“说谎”,说谎这个行为在孩子身上,有真有假,有虚有实,十分考验我们大人的辨别能力。
幼儿阶段的孩子说谎,有真有假,有虚有实
幼儿园孩子的说谎行为,有时候并不是我们大人理解那种错误的欺骗行为,它是有特定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将幼儿的说谎行为分为了两种:
一、无意说谎
幼儿园的孩子因为年龄小,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的局限以及理解问题的简单化,常常会混淆事实,把愿望和幻想当作已发生的事,而对已发生的事情却表达不准确。
这种心理发展特点背景下的说谎,就不能等同于孩子真的在说谎,比如视频中,孩子说自己受伤是被蚊子叮的,孩子是依据“受伤贴了创可贴”这个结果去幻想出一个过程来匹配这个结果,就像编故事一样。
不过,有时候这个故事是基于自己曾经有过的真实体验,孩子以前可能有过受伤了贴了个创口贴的经历。
还有常见的情况是,孩子们会说床底下有怪兽,这个怪兽张什么样子都能描述出来,实际上床底下根本没有怪兽。
我们不必对无意说谎过度紧张,随着孩子认知水平的提高,就能区分客观事实和幻想了,同时,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加持下,对客观事实的描述能力也会提高,无意说谎的频率会逐渐降低、淡化直至消失。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有意说谎。
图片
二、有意说谎
说谎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有意编织谎言并做出相应行为,有意说谎不一定是正真意义上的欺骗-----《幼儿问题行为的识别及应对》
有意说谎明显不同于无意说谎的标志是:孩子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了说谎的行为,比如以下2个最常见的让孩子有意说谎的目的:
1、逃避惩罚
我们每个大人曾经都是孩子,所以我们应该知道,说谎这个技能基本是无师自通,在“恐惧惩罚”的心理驱动下,我们自然而然的就会萌生出“只要我不说实话,就能躲过惩罚”的念头。
有一次我们三个大人各自带着孩子聚会,三个孩子年龄相仿,都是5、6岁,我们大人坐在一起聊天,三个孩子拿着纸杯子抓蚂蚁、捡树叶,不知道是哪个孩子将满满一杯子的树叶和蚂蚁放在了餐垫上,蚂蚁闻着食物的香味全部爬了出来,穿梭在各种食物上。
我被蚂蚁吓了一跳,脱口而出:谁把蚂蚁杯子放在这了?
我当下的语调应该是有点严厉、脸上的表情应该也不太友善,三个孩子先是呆住了,然后迅速地,一个接一个地说:不是我。
每个孩子都说不是自己,但纸杯子确实是其中一个孩子的,显然有一个孩子“说了谎”。
我立刻意识到孩子是被我的语气“吓到了”,为了避免被我批评,做出了“有意说谎”的行为。
我迅速调整语气和表情,说:纸杯子里的蚂蚁爬到了我们的食物上,我们得想个办法把蚂蚁弄走,不然我们就没得吃啦。
三个孩子瞬间轻松了,赶紧跑过来抓蚂蚁。
不论是家庭里,还是幼儿园,破坏规则、做错事就会受到惩罚,被批评是大人们管教孩子的惯用手段,每个孩子都会害怕自己被惩罚,所以我们在讨论一个孩子有意说谎的时候,应该要觉察到孩子为什么要说谎。
严厉的惩罚和批评,驱动的是孩子用说谎躲避责罚的行为,而不是承担责任、解决问题的行为。
图片
2、引起关注
幼儿阶段的孩子,认知能力还处在自我中心发展阶段,非常想要得到父母、同学、老师的关注,我为了达到求关注、刷存在的目的,孩子会使用‘说谎’这种幼稚又可笑的方法。
我想起之前接过的一个咨询案例,家长说自己的孩子特别喜欢“吹嘘自己,夸大事实”,比如一个小伙伴拿了几个恐龙玩具,本来和自己孩子玩的几个小伙伴都围过去玩恐龙,不和孩子玩了,孩子很失落又很生气,凑过去大声对那几个孩子说:哼,我家也有恐龙,比这些恐龙都好看。
实际上,孩子家里一个恐龙玩具都没有。
这种“说谎”其实就是孩子为了引起关注,试图让那几个离开的小伙伴重新回来跟自己玩。
儿子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回家后总说自己没吃饱。
我问他为什么不多吃一碗,把自己吃饱。
儿子说:因为吃第二碗就浪费时间了,不是最快吃完饭的了。
原来如此啊,儿子为了当第一名,得到老师的表扬,明明自己没吃饱,也要说自己吃饱了。
以上这些情况都是幼儿阶段的孩子会出现的“有意说谎”行为,这类情况就需要家长稍微留心一下,在萌芽初期就进行引导,才不会发展成为习惯性说谎。
图片
家长如何引导有意说谎的孩子
1、用承担责任代替严厉惩罚,避免孩子因逃避责罚而说谎
做错事很正常,尤其是小孩子,但是比做错事更糟糕的是;逃避、推卸、掩盖错误。
在发现孩子做错了事情,闯了祸的时候,我们的做法应该是:
不要大发雷霆,严厉训斥孩子,或者体罚孩子,但需要指出孩子需要改善的地方
表达和孩子一起承担责任,解决问题的态度,带着孩子一起行动起来
举个常见的例子,孩子在吃饭的时候,经常会不小心打翻饭碗,饭菜洒在桌子上、地上、衣服上,一般情况下,大人都会很生气,责怪孩子毛手毛脚,连个碗都端不稳当。
但是如果我们换个思路看问题,就会发现这恰好是一个让孩子勇于面对错误,承担责任,解决问题的好机会。
我们可以关心孩子有没有被饭菜烫到
再安抚孩子,饭菜洒了是个意外,不必紧张
最后拿着纸巾、垃圾桶带着孩子一起把饭菜收拾干净
当孩子知道错误是可以修正、解决的,父母不会因为错误而恼羞成怒,自然就不会用说谎来掩盖错误了。
图片
2、对于引起关注的说谎行为,及时进行语言纠正
对于孩子为了获取关注夸大的事实部分,我们首先要顾及孩子的自尊心,不要当众戳穿孩子:你咋胡说呢?咱家明明没有恐龙啊。
一般情况下,我们这么说完,孩子会立刻转入“恼羞成怒”的情绪,倘若周围的小朋友说一句:骗人不是好孩子,哼,我们不跟你玩了,其他的小朋友也会跟风集体远离孩子。
所以呢,我们要仔细斟酌表达方式,可以单独拉着孩子走到一边沟通:我知道你是因为大家去玩恐龙,不和你玩了生气,所以你会说我家也有恐龙这个话,但事实上,咱家没有恐龙对吧?我们要说真实的话哦,真实的情况是,咱家有好多汽车,好多乐高,好多拼图对吧?说不定,这些玩具也能帮你找到兴趣相投的朋友。
3、家长做好榜样
我们成人世界相对复杂一下,所以我们经常说一些“场面话““善意的谎言”“假话”,比如我们明明在家,但却在电话里给领导说自己在跑客户,我们明明闲着,却在电话里给对方说很忙。
孩子听着就会很混乱,为什么父母要说谎呢?大人能说谎,那我们小朋友也能说谎。
所以,这种“假话”尽量要避开孩子,尤其是对已经习惯性说谎的孩子,我们更要严于律己,给孩子做好真诚、真实的好榜样。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