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 “自我教育” 还是陈鹤琴 “做中学做中教”,哪个强?
“自我教育才是孩子成长的关键!蒙台梭利说得清清楚楚,孩子有内在的发展动力,只要给他合适环境,他能自己探索、学习。” 林老师满脸涨红,双手在空中挥舞着,情绪激动得仿佛要把整个办公室点燃。
张老师 “腾” 地一下从椅子上站起来,针锋相对地反驳:“那能行吗?陈鹤琴先生早就讲了,‘做中学做中教’,孩子不实实在在动手去做,光靠自己摸索,能学到啥?知识体系怎么搭建?实践能力又怎么培养?”
两位老师争得面红耳赤,唾沫横飞,这场争论恰似蒙台梭利与陈鹤琴教育理念跨越时空的激烈碰撞。蒙台梭利,这位西方幼儿教育革新的先锋,主张让孩子在有准备的环境中实现自我教育;陈鹤琴,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倡导 “做中学做中教”,将实践视为教育的核心。两种理念各有拥趸,到底谁更胜一筹?让我们走进教育现场,一探究竟。
一、教学目标:自我发展与全面成长
蒙台梭利坚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内在的精神胚胎,自我教育是释放潜能的关键。在蒙氏幼儿园里,孩子们自主选择工作材料,无论是摆弄几何图形嵌板,还是进行生活自理练习,都是在依照自己的节奏探索世界。比如,4 岁的阳阳连续一周都专注于用夹子夹取彩色珠子,从一开始的手忙脚乱,到后来动作行云流水,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锻炼了手部精细动作,专注力、耐心和自信心也在悄然生长,这正是蒙台梭利自我教育目标的生动体现 —— 帮助孩子成为独立、自主,能够自我发展的个体。
陈鹤琴的 “活教育” 理论,将目标设定为 “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强调儿童全面发展。在陈鹤琴创办的幼儿园里,课程围绕 “五指活动” 展开,涵盖健康、社会、科学、艺术、文学等领域,鼓励孩子在做中学习。就拿大班的一次种植活动来说,孩子们亲手翻土、播种、浇水、施肥,观察植物生长过程,记录数据,绘制生长图。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还锻炼了身体,培养了合作精神,增强了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实现了身体、智力、情感、道德和社会性的全方位成长。
然而,单一目标的追求都可能出现偏差。过度强调自我教育,孩子可能陷入孤立的探索,缺乏系统知识学习与社会互动;而一味聚焦全面发展,若忽视个体差异,又易导致教育的 “大锅饭”,无法充分挖掘孩子的独特潜力。
二、教学方法:自主探索与实践操作
蒙台梭利为孩子准备了丰富多样、具有自我纠错功能的教具,让他们在自主操作中学习。在感官教育区域,孩子们通过触摸不同质地的布料、辨别不同形状的积木,自主构建对世界的认知。5 岁的朵朵在玩 “圆柱体插座” 教具时,不断尝试将不同大小的圆柱体插入对应的插孔,插错了就重新调整,在一次次尝试中,她逐渐掌握了大小、粗细的概念,这种自主探索极大地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陈鹤琴的 “做中学做中教”,主张让孩子在实际活动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在某小学的手工课上,老师布置了制作风筝的任务,学生们从设计风筝形状、挑选材料,到裁剪、粘贴、绘画,全程亲自动手。制作过程中,遇到风筝飞不起来的问题,他们分组讨论、反复试验,调整风筝结构与配重,最终成功放飞风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学会了手工制作技巧,还运用数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了在实践中学习。
但教学方法的运用也需灵活。蒙氏自主探索若缺乏教师引导,孩子可能在错误认知上徘徊;而陈鹤琴的实践操作,若组织不当,易流于形式,孩子难以深入思考。
三、教学环境:有准备的空间与生活大课堂
蒙台梭利强调为孩子创造 “有准备的环境”,这个环境安静、有序,教具摆放整齐,便于孩子自由选择和操作。教室里划分了不同区域,如日常生活区、感官区、数学区等,每个区域都有明确的功能与规则。孩子们在这里如同置身于一个小型的 “学习社区”,在自由且有秩序的环境中进行自我教育。
陈鹤琴则认为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主张将课堂延伸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幼儿园组织孩子们参观科技馆,孩子们在馆内近距离观察科技展品,动手参与实验,感受科学的魅力;小学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调研,了解社区历史、文化与发展,在真实的社会场景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将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不过,蒙氏有准备的环境相对封闭,孩子接触真实社会场景有限;而陈鹤琴倡导的生活大课堂,若缺乏系统规划,易使学习碎片化。
四、时代适应性:个体潜能挖掘与社会需求对接
蒙台梭利的自我教育理念在当下个性化教育浪潮中备受青睐,它尊重孩子个性,挖掘个体潜能,契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许多国际学校引入蒙氏教育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为孩子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但在大班额教学环境下,难以做到为每个孩子提供个性化的 “有准备环境”。
陈鹤琴 “做中学做中教” 的思想,对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意义重大。我国当前推行的素质教育,强调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与陈鹤琴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各类研学旅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正是对这一理念的践行。然而,在应试教育压力下,部分学校仍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实践教学,导致理念难以落地。
蒙台梭利 “自我教育” 与陈鹤琴 “做中学做中教” 各有千秋,不存在绝对的谁强谁弱。它们如同教育长河中的两颗璀璨明珠,照亮了不同的教育路径。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汲取两者精华,根据孩子特点、教学实际,将自主探索与实践操作结合,构建既关注个体潜能挖掘,又对接社会需求的教育体系,让教育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有力助推器。这场争论或许永不停歇,但正是在这思维碰撞中,教育才能不断进步,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