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寻访豫西传统村落:走进卢氏县五里川镇古墓窑村
三门峡日报
2024-11-06 00:29:45

深山古村的诗意栖居

本报记者 单义杰

在位于卢氏县五里川镇的熊耳山南麓,有一座上百年历史的古村,名为古墓窑村。其始建于元代以前,村落层次分明,自然风光旖旎如画。古宅、田园、巷道、溪流叠合交错,韵味十足。山山水水蕴含典故、传说,沟沟坡坡都有民间趣谈,散发着浓厚的人文气息。2021年,该村被列入第六批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

深秋时节,记者一行来到古墓窑村,沿村内主路漫步,多座依山而建的青瓦古宅映入眼帘,在林木掩映下显得既古朴又神秘。村落顺山势而建,从远处看,秀美的山形和茂密的植被环绕着村落,不愧有“山千重、岭千重、田千层、绿千层”的美誉。

▲掩映在青翠林木中的古宅 资料图

古墓窑村地处深山,整个村落分为上、中、下三层。上百年来,凭借独特的自然地理格局与地形地势,该村形成有机自然的整体,构筑出“负阴抱阳”的村落格局,是理想的人居环境模式。“这样的地理环境适合居住,能使整村人丁兴旺。”该村党支部书记宋长明愉快地说。

往村子深处走去,来到该村木路沟组,只见几座巍峨连绵的大山矗立眼前。与常见的尖头山峰不同,这几座山山峰圆润,奇特之余更显质朴。山峦层林尽染,林中火红、金黄、墨绿,各种颜色交织,好似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美不胜收。

“为啥叫古墓窑村,村里有许多古墓?”面对记者发问,宋长明介绍道,早在明朝末年,该村张氏夫妇和三个女儿在村内的红土坡居住。老两口辞世后,三个女儿将其葬在红土坡上,并修建墓碑年年祭奠,其孝敬父母的行为,被传为佳话。后来红土坡、酒馆(现该村红土坡组、酒馆组)一带被称为“古墓窑”,随着时间推移,整个村子就被称为古墓窑村,一直沿用至今。

古代住宅安家讲究依水傍坡、风水良好,古墓窑村便是一块宝地。一代代古墓窑村民在此繁衍生息,数百年来不断,直至发展成如今的规模。

以传统四合院为代表的豫西土屋瓦房是祖祖辈辈卢氏人赖以生存的家园,古墓窑村也不例外。从明朝中期至今,古墓窑村一直按豫西风格建设,目前保存完好的四合院有4所以上,面积在800平方米以上。村落里的老宅子古朴大方,建筑样式为双破悬山前檐廊,宅院布局形式多样,主要为“一字房”“L”形院落和三合院形式,极具豫西特色,对研究豫西文化、熊耳山文化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村里既有明清时期的老宅子,也有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民居,有些经过保护修缮,保存得都不错。”宋长明说。

五里川镇副镇长张强介绍,与其他村落不同,该村最大的特点就是民居与山林、农田错落布置,生态景观自然渗入村落,形成山、人、田和谐共生的景观格局。

古墓窑村虽位居深山,却十分重视教育,与卢氏著名山区教育家、曹靖华之父曹植甫还有一段故事。1950年,古墓窑小学成立,学校设在该村酒馆组五圣寺,特邀曹植甫到校任教。曹植甫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分亲疏。在教学上,他因材施教,对聪明学生,让其吃点“偏饭”,多布置些作业;对懒惰的学生,注意督促检查;对贫寒学生,给予无微不至的帮助。虽然曹植甫在该校任教时间不长,却给学生和当地村民留下深刻的印象,为古墓窑小学的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在该村秀丽的山峦中,有着丰富奇特的自然风物,背后蕴藏着不少古老传说。

该村村委会工作人员赵燕妮介绍,村内的木路沟有个传说。木路沟最早叫“猫路沟”,路到这里只有猫能过去,一位张姓仙人砍了一棵榆树,放倒作路,后来这棵树树身向外发了三根侧枝,慢慢长大,斜出峭壁,最终长成三棵豹榆树,形成一条木路。

石老婆洞是木路沟尽头石壁上的一个溶洞,背后有个伤感的故事。相传古时曾有一对年轻夫妻居住于此,有天两人因闲话吵架,丈夫负气出走,后遇上泥石流去世,妻子天天以泪洗面,直到泪干魂断,化作石像。“清朝末年这里建成大石窑庙,主要用于评书等文化交流,每月的初一、十五有庙会,许多香客会来此烧香。”该村村委会工作人员张迎辉介绍。

除了这些,该村还有“石断妖除”“拦架祖师爷”“雷劈石”等传说,吸引许多外地游客登高探险。

村内3棵500年树龄的古树见证着村子的发展。在该村酒馆组的松树岩上,有2棵白皮松,树高12.5米,胸径约0.5米,长在没有一点土的岩石里;另一棵为黄楝树,树高8米,胸径达1米,枝繁叶茂,树冠庞大,远看此树,犹如一把巨大的“黄罗伞”,十分壮观。

近年来,古墓窑村重视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康养,2020年,该村被评为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值得一提的是,千层坊·朴宿里是该村引进的一个休闲度假村项目,其以秀美的自然山水为基础,悠久的豫西历史文化为内涵,融自然和与人文景观,打造集游览观光、休闲娱乐、采摘养殖、度假康养于一体。“度假村现有8套木屋、35个床位,常客有200多位,‘五一’‘十一’等节假日需要提前1个月订房。”该度假村总经理李金芳说。

目前,该项目已带动古墓窑村10户20余名群众就近就业,每年可为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我们坚持活化利用原则,计划将更多民居改造成特色民宿,让老房子焕发新活力。”宋长明介绍。

据介绍,今后,该村将继续挖掘乡村特色,注入文化元素,积极探索“民宿+文化”“民宿+农业”等研学旅游发展新模式,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引导开展多元化业态经营,打造乡村民宿旅游综合性生态休闲度假山庄。

“传统村落不仅是珍贵的文化资产,更是村民的精神寄托,我们会保护好传统村落,守住这份乡愁。”宋长明坚定地说。

责编:徐伟

合作热线:18639836009

投稿邮箱:smxsjkb@163.com

微信推广:0398—2981057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