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挑战赛六期# 关于“扫兴朋友”“扫兴父母”的话题频繁上热搜。很多网友都表示,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让人非常扫兴的行为:
比如,跟朋友分享一些自己觉得很开心的事情,TA 一边表现得很冷漠,一边说“这有什么好开心的?”
比如,告诉闺蜜自己想要实现一些目标的时候,TA 就泼冷水:“就你,还是算了吧!”
再比如,兴奋地跟父母分享自己获得一些成就时,父母总会说:“这就骄傲了?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为什么总有人一张口就会说出让人扫兴的话呢?今天来详细聊聊。
“扫兴”这个词很直白,一个人在充满期待地分享时却遭当头一棒,他的心里该有多么委屈和不甘。
“不扫兴”的本质是悦纳和欣赏,说到底是一个人善良品质的表现。
做一个不扫兴的老师,是一种可贵的修养;遇上一个不扫兴的老师,是学生最大的幸运。
当你换一种表达方式,"扫兴"会变成″不扫兴″一一激励!
( “我”高兴是因为:《二十四孝图》,乃陈少梅先生41岁时盛年之杰作,其题材不多见,笔墨工雅,设色清丽,非同寻常,故堪称国之重宝。
“我”扫兴是因为:通过《二十四孝图》“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看出了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我的师范同学郭老师是一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她时常在网上晒班里学生的优秀习作。每次发布后,孩子们奇妙的构思以及妙趣横生的语言都会收获众多点赞和评论,她的精彩评语和功底深厚的书法也让大家敬佩不已。
有一次,看到她发布了新的优秀习作,我立刻点开图片细细品读,想给这位优秀的老师和她的学生留下更具体、真实的赞美。
思忖片刻,我开始留言:“名师出高徒!从学生的一次普通习作就看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句子里透着他们学会用文字记录的欢喜;老师轻松幽默的点评到位且鼓舞,既个性化又不失专业。第二张和第三张图的小作者卷面特别出众,只不过文中有几个错别字,老师若能提醒他们改正就更完美了。”我注意一下子集中到挑毛病上。
“谢谢您的评论,这世上鲜有完美,只能日臻完美。″
"小学生有错别字很正常,我认为先表扬他们走得好,他们才敢学着跑。”郭老师很快便回复我两句。
我感觉挺有趣,继续“不依不饶”地跟高老师对话:“倒也不是批评孩子们,只是想要用一种恰当的方式告诉他们错别字也会影响作文的质量。”我追求完美了!
“我还是认为偶有错别字并不要紧,重要的是孩子们通过写作能收获美好的感觉,那是他们自信的源泉。”郭老师依旧耐心地答复我。
不知怎么地,我竟如“杠精”加身一般继续追评:“我们经常教导孩子‘知错就改’,咱不给圈画出来,他们又怎么知道错,更谈不上改了,久而久之他们以错为对,再也不好改了怎么办?”
“这如果是字形题我一定会圈点出来,让他们提高认识、及时纠正。可这是写作,我只想让他们享受过程,写得开心、流畅。我只想当个不扫兴的老师,他们对写作有了兴趣与追求,随着年龄增长也会慢慢地减少错别字的频率。”郭老师没有“放弃”我,依然不厌其烦地解释。
“当个不扫兴的老师”这句话让我顿感羞愧,后背出汗。
每次批阅作文,我像医生一样专心找毛病所在,只要看到错别字我都会毫不留情地用红笔圈点,并在右侧画一个醒目的订正框。我固执地认为:作文就要用准确规范的汉字来写,却忽略了不同学段不同孩子的学习规律,更忽略了写作本身带给他们的享受。
回想自己曾经也是一个因老师的鼓励和肯定而受益的孩子,如今我竟变成了一个总是盯人不足、爱泼冷水的“扫兴老师”!我好羡慕这位“不扫兴”的郭老师,她的学生该多么幸福啊,因为比起“准确”和“规范”,“兴趣”其实才是更重要的事。
由此我想起去年批改一学生参加全省童话征文时的一件事。一名女生用孩童般天真的视角描写了一棵小树成长的童话故事,文中用了很多拟人的手法,故事充满童趣与想象。但是我却做了件扫兴的事,我将“太阳公公”“云朵姐姐”“月亮婆婆”之类看着幼稚的词句圈画出来,严肃地告诉她:“你已经是高年级学生了,要尝试用更成熟准确的文字表达。”她乖乖点头,没有说话。
那时的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个否定之举会给她带来什么,现在回想,她刚上五年级,言谈举止还是个孩子的模样,她写这样具有童趣的作文没有任何问题。而我却困在了惯性思维里,认为初中生就要告别幼稚,忽略了她那一颗珍贵的童心。
可要知道,文字不一定非得成熟准确,有童心才会有童话。如果没有童心,冰心怎能写出那么多适合孩子读的作品?如果没有童心,法布尔又怎会让《昆虫记》成为“昆虫的史诗”?如果没有童心,年过花甲的郑渊洁的微博评论区又如何成为新时代年轻人倾诉的“树洞”?
我越想越懊悔,觉得自己亲手“毁掉”了一个“童话大王”。知错就改,善莫大焉。我赶紧查找征文档案,找到那篇去年被我“打入冷宫”的征文,仔细重读起来。树还是那棵树,我却在字里行间看到了一个可爱又努力的小姑娘。
我把女孩叫到身边,微笑着看她,轻轻地说:“老师重新读了你去年的征文,一棵普通的小树都被你写得活灵活现,它会招手、会鞠躬,勇敢又坚强,你的心里一定也种了这样一棵小树苗吧!经过一年的成长,小树是不是也枝繁叶茂了呢?最近又有科创征文比赛,希望你还能积极参加,可以吗?”
“老师,我怕自己写不好。”她不可置信地睁大眼睛,小心翼翼地说。看得出她还清晰地记得自己去年写的童话,以及我当时毫不留情的扫兴评价。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作“失望性情感隔离”,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防御机制。当孩子失望情绪积累得多了,就会变得不够自信,不敢热爱和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想到这里,我愈发觉得自己曾经无心的扫兴是多么的不可取。
我定了定神,想起郭老师说的“当个不扫兴的老师”,微笑着鼓励她:“不怕,成长了一年的小树根扎深了,心中的阳光足了,朋友也多了,经历风雨就不怕了!”
“老师我懂了,我会好好写的!”女孩点点头,眼睛里闪着可爱的光,然后蹦蹦跳跳地跑出办公室。
“扫兴”这个词很直白,一个人在充满期待地分享时却遭当头一棒,他的心里该有多么委屈和不甘。
“不扫兴”的本质是悦纳和欣赏,说到底是一个人善良品质的表现。
当后进生好不容易考试及格了,不要用平淡的语气说:“继续努力,下次争取考优秀。”而要微笑着说:“你的努力终于得到回报了,老师为你感到高兴!”
当学生努力完成了一篇自认为不错的“大作”时,不要说:“卷面再好一点儿会更好。”而要微笑着说:“认真的人最好看,文如其人,再接再厉!”
你瞧,一写到清晨,便是“天刚亮”;一提到时间快,便是“过了一会儿”;一说到开心,就是“我激动极了”;要是描绘春天公园里花儿的色彩,便是“红的、黄的、紫的……”习惯于使用脑海中有限的词语,惯于使用平日常用的词语,往往写得“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使人读了味同嚼蜡。这表达多"扫兴",真的会让孩子们不愿写作的!
当学生为班级作出了贡献,不要理所应当地说:“你是班干部,这是你该做的。”而要微笑着说:“老师要好好谢谢你,班级因为你而变得更美了!”
想象一下:有一个不扫兴的老师,学生会有什么体验?那一定就是:爽快、舒心。有一个不扫兴的老师真的可以为学习生活增添许多乐趣!
不扫兴的人一定是:
1. 积极乐观:他们总是乐乐呵呵的,看事情也看好的一面,即使面临困惑也能保持乐观态度。
2. 幽默感强:能在各种情境中地制造笑声(学生就是放个屁他都能朗诵一个诗歌,哈哈哈)缓解紧张和压力。
3. 适应能力强:能够应对各种事情,突发情况,而不会轻易受挫。
4. 善于倾听:身心疲惫了,喊他出来陪,他通常就只说:“几点,在哪?”他通常又是很好的倾听者,愿意聆听你的故事、想法和感受,你滔滔不绝的侃大山吹牛给他听,也毫无压力,他还能给予你鼓励。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努力做一个不扫兴的老师吧,承认自己的偏见和认知局限,尊重和包容每一个学生的天性,学会倾听、学会欣赏,点燃一盏一盏的灯,用包容与鼓励照亮每一个学生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