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河南武陟:黄河泥埙入选“中国好故事”
黄河泥埙坊
2024-09-14 10:19:24

近日,“中国好故事”地域特色文化网络国际传播案例征集展播活动成果报告会在北京举办。武陟黄河泥埙作为《黄河守护人》系列纪录片的一部分参与此次展播,并从1400多部参选案例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好故事”100部精品案例之一。

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黄河泥埙凭啥入选“中国好故事”?

高校师生在练习武陟黄河泥埙演奏技艺焦作日报资料图

埙,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大约有7000多年历史,黄河泥埙是其中优秀代表。武陟是“中国黄河文化之乡”,当地人就地取材,黄河岸边的胶质泥最宜做埙。黄河胶质泥烧制的黄河泥埙外观古朴淡雅、手感温润细腻、音色沧桑厚重,彰显着黄河儿女独有的人文情怀。

然而,多年前,许多焦作人并不知道武陟黄河泥埙。近些年来,武陟黄河泥埙却美名远扬。这要提起一个人,武陟黄河泥埙烧制技艺传承人王建。

王建说:“守正创新,让武陟黄河泥埙逐渐走进大众视线。文化自信,让武陟黄河泥埙敢于亮相更大舞台。”

1985年,因听到电影《神医扁鹊》的埙音插曲,王建与埙有了不解情缘。

王建,出生于武陟县小董乡岗头村,受父亲影响,他从小热爱音乐。王建说:“刚开始学习吹埙的时候,埙很贵,我的工资实在买不起。”可转念一想,从小生活在黄河边,玩着泥哨、捏着泥人长大的黄河人,难道还不会用黄河胶质泥制作埙吗?

黄河斗水,泥居其七。由高原泥沙淤积沉淀的胶质泥,细腻柔滑,可塑性强,适合制埙。王建家离黄河很近,骑摩托车十几分钟就能到黄河边上,取材方便。

武陟黄河泥埙诞生了。可如何传承好、弘扬好武陟黄河泥埙文化产业,讲好武陟黄河泥埙故事?

黄河水搅拌黄河泥,用黄河泥捏制黄河泥埙,用黄河泥埙吹奏黄河音乐,用黄河音乐传播黄河文化。在传播武陟黄河泥埙文化过程中,王建守正,紧紧围绕“黄河”做文章。

武陟黄河位于黄河“腰部”,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武陟厚重的治黄文化。王建认为,武陟黄河泥埙便是治黄文化的产物,是新时代黄河文化的经典符号和特殊载体。

既要纯正,又要创新,让吹奏者、年轻人喜爱。为此,王建不断在制工工艺、演奏等方面创新。

王建不断研究泥埙大小和埙壁厚度的微弱差别对声音产生的影响,力求所制的每只埙都能吹奏出最优美动听的音调。在保证音色的前提下,他又创新性地在泥埙上雕刻出字画、民俗、图腾等丰富内容,使朴拙的泥埙变得光彩明丽。经过他的精雕细琢,武陟黄河泥埙俨然成了诗画并茂的黄河文化精品。

再次改变始于2013年8月。

当年,德国著名木笛演奏家维利格一行六人慕名到武陟参观考察黄河泥埙,对王建的泥埙赞不绝口,并力邀王建到德国讲学。2014年10月,在中国加拿大文化交流展中,黄河泥埙的外观、音色、音准受到中外评委的一致好评,古老的中华传统艺术再次展现出它的魅力。2016年6月,武陟县黄河泥埙制作技艺入选焦作市非遗名录。

2016年10月,郑州师范学院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选定黄河泥埙作为选修课,王建被聘为高级教师,每周授课一次。通过学习,师生自发成立了拥有80余人的黄河泥埙乐团,迅速掀起了一股高校“泥埙热”。

通过此次授课,王建深深地感觉让武陟黄河泥埙文化走进校园的必要性。

多年来,王建军先后在县消防队、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单位义务传授黄河泥埙等乐器吹奏技艺;和武陟的埙乐爱好者成立了“中国黄河泥埙乐团”,常赴全国演出。2017年,王建先后在武陟西陶镇中心学校、东张村小学、育才小学等开设埙乐课程,教导学生制作、吹奏黄河泥埙。如今,在河南理工大学、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焦作大学,师生通过王建感受到了武陟黄河泥埙的独特魅力。

武陟黄河泥埙知名度迅速上升,频频亮相于各大媒体。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听到并爱上了武陟黄河泥埙,王建充分利用“新”,为古老的传统艺术注入了活力。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