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与君共修,同登善域。
第十五篇:论语·卫灵公篇
【本篇引语】本篇包括42章,其中著名文句有:“无为而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小不忍则乱大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当仁不让于师”;“有教无类”;“道不同,不相为谋”。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原文】15·26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1)也,有马者借人乘之(2),今亡矣夫。”
【注释】(1)阙文:史官记史,遇到有疑问的地方便缺而不记,这叫做阙文。
(2)有马者借人乘之:有人认为此句系错出,另有一种解释为:有马的人自己不会调教,而靠别人训练。本书依从后者。
【译文】孔子说:“我还能够看到史书存疑的地方,有马的人(自己不会调教)先给别人使用,这种精神,今天没有了罢。”
【评析】“借”是一个形声字。本义是让渡自己工作岗位的人;引申义:某人让渡属于自己的东西。暂时使用别人的财物或者暂时把财物等给别人使用是基本意思。“有马者,借人乘之”的“借”是借出的意思。
“乘”是一个会意字,本意就是登上去,读chéng。由此引申指坐车船,人在车上叫“乘车”,在船上叫“乘船”;“乘”还有顺应和趁着的意思,如:乘风破浪、乘虚而入。“乘”又指乘法,其含义为一个数字在另一个数字之上;“乘”又读shèng,古代称四马一车的兵车为一乘;春秋时晋国的史书称“乘”,后来通称一般的史书。《广韵》给出的解释是:“驾也,登也。”
仅从第一句来看,孔子是对史书记录保持客观严谨态度是赞同的,这与他一直倡导的慎言慎行是相符合的。但是,第二句“有马者借人乘之”和“史之阙文”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并不清晰,所以不必穿凿附会对它们强行解读,而应该保留,这本身也是对“史之阙文”的认同与继承。
古人利他,今人利己。“有马者借人乘之”一句或许是引自古代文献,比喻利于他人之意,仍是要做到“恕”字。
“有马者,借人乘之”。这说的是自己有马,但是不能够驯服,就借助有能力的驯马师来调教。前面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里说的大概是,能之为能,不能为不能,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不打肿脸充胖子。不能驯而强驯,很容易从马上摔下来。借喻那个时代,有许多官员没有治国理政的本事,还不愿意向圣贤请教,一意孤行,肆意妄为,把国家和社会搞得乱七八糟。
连起来看,夫子感慨世风日下,“阙文”“借乘”这两种精神已经遗失了,当下世俗之人,多是无知妄作之徒。
对知识渴求、学问严谨又希望给后人留下详实可靠记载的孔子,当他见到史料中有阙漏的文字,其心痛程度和探索欲望会有多么热切、多么难耐。这种“阙文”无疑是珍贵的,就马的珍贵一样,丢失了让人痛心疾首。只有这样,两种珍贵的东西才有比较的可能。如果把这种心情与后面“有马者”而“借人乘之”又弄丢了的行为关联在一起,就能体会丢失了文字是多么令孔子痛惜。如此看来,把“今亡矣夫”当作缺失了把马借给别人的风气,并把它与“阙文”联系在一起,是多么可笑!
孔子和颜渊一起皓首穷经,苦心孤诣,他们一起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给后人留下独一无二的宝贵精神遗产。这些精神财富,都是他们在严谨考察、推敲、查缺补漏的基础上把过去散落在各诸侯国以及民间的文献整理出来,把往圣先贤的旧有学说最后传承下来。更值得一提的是,儒家引用的《诗经》、《书经》、《易经》中的言语,都会标明出处,绝不会将古人的思想窃据为己有的。否则,哪来那么多“《诗》云”、“子曰”、“《易》曰”、“《书》云”之类的说法?
孔子是这样的严谨,那么每每遇到有缺失文献、丢失文字而没法传承的,才是他最大的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