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李玫瑾:孩子的很多心理问题 都源于12岁之前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方式
教育的那些事儿
2024-09-18 20:03:28
#创作挑战赛五期#在儿童成长的领域中,李玫瑾教授曾指出:孩子的很多心理问题都源于 12 岁之前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方式。这一观点犹如一盏明灯,为我们理解孩子心理问题的根源提供了极为关键的视角。


image



12 岁之前,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婴儿呱呱坠地开始,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对情感的体验,几乎完全依赖于父母的抚养行为。在这个阶段,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也是他们成长环境的主要塑造者。


情感抚养是基础。在孩子生命的早期,父母给予的温暖拥抱、温柔的安抚、耐心的陪伴,都在为孩子构建起一个安全的情感港湾。如果在这个时期,父母对孩子的情感需求漠视不理,孩子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例如,婴儿哭闹时得不到及时的回应,他们可能会逐渐变得焦虑和不安。这种早期的情感缺失,可能会在孩子日后的成长中以各种心理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如过度依赖、自卑、社交恐惧等。一个在小时候缺乏足够情感关注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在人际关系中不断地寻求他人的认可,却始终无法建立起健康的自我认知。


性格培养至关重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性格的塑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父母的行为模式、应对问题的方式、处理情绪的方法,都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潜移默化地模仿着。如果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急躁、易怒、情绪化的特点,孩子很可能也会养成类似的性格。比如,一个经常在孩子面前争吵的家庭,孩子可能会变得敏感、胆小,或者同样学会用争吵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在一个和谐、温暖、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更具乐观、开朗、自信的性格特质。


规则意识的建立不容小觑。12 岁之前,是孩子规则意识形成的黄金时期。父母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制定合理的规则,并以身作则地遵守这些规则。这不仅包括家庭中的基本规则,如作息时间、行为规范等,还包括社会规则的启蒙。例如,教育孩子在公共场合要保持安静、尊重他人等。如果在这个阶段父母没有对孩子进行有效的规则教育,孩子长大后可能会缺乏自律能力,难以适应社会的规则和约束,从而产生一系列行为问题,如冲动、叛逆等。


另外,独立性的培养也是 12 岁之前父母抚养的重点。在这个阶段,父母应该逐渐引导孩子学会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穿衣、吃饭、整理书包等。这不仅能够锻炼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更能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和自信心。如果父母过度包办孩子的一切事务,孩子就会失去锻炼的机会,变得依赖他人,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孩子进入青春期或者成年后,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他们可能会因为缺乏独立性而感到无助和迷茫。


然而,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往往忽视了 12 岁之前抚养方式的重要性。有些父母过于注重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略了孩子的情感世界;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时缺乏耐心,随意打骂;还有些父母没有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这些不当的抚养方式,都为孩子日后的心理问题埋下了隐患。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在 12 岁之前给予孩子正确的抚养呢?父母要尽可能多地陪伴孩子,与孩子建立起亲密的情感连接。在孩子遇到问题时,要耐心倾听,给予理解和支持。同时,父母要注重自身的修养,以良好的行为和品德影响孩子。在规则教育方面,要做到严慈相济,让孩子明白规则的重要性,同时也要给予他们适当的自由。在独立性培养上,要大胆放手,让孩子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孩子 12 岁之前父母的抚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就像一座大厦的基石,为孩子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有当父母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抚养方式,才能帮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健康、快乐地前行,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让我们从孩子的早期抚养开始,用心去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